展望2003(四):国有股减持再凝眸

    主持人:姚振山

    嘉宾: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刘纪鹏

    西南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 周到

    主持人:在专题节目《展望2003》的前三期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券商普遍看好的行业板块。另外,据我们的调查,除了以上这些市场热点以外,其实投资者最关心还是政策因素。其中最为关注的是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

    2002年底,本栏目在制作《感受2002》特别节目的时候,曾对投资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的一年里投资者最关心的依然是证券市场的政策面问题。其中“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又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结果也得到了《上海证券报》类似调查的印证。

    如果把有关国有股减持政策与股市的反应作一下对比的话,不难发现,每一次国有股减持都伴随着大盘的剧烈震荡。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决定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由于对减持概念的美好预期,6月14日,沪指创下了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2245点。7月26日,当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正式实施的时候,大盘开始了连续大幅下跌的漫漫长路。其后,任何一点有关国有股减持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大盘带来沉重的抛压。到10月22日,沪指跌到了1514点,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大盘跌去了30%多,市值缩水一万多亿。10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证监会关于暂停减持国有股的消息。受此鼓舞,第二天沪深两市巨量反弹,出现个股几乎全线涨停的壮观景象。但之后很快又恢复了阴跌历程。2002年1月27日,证监会在网站上公布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阶段性成果。出人意料的是,在随后的两天内沪市股指竟跌至1339点,创出了2002年的最低点。1月30日,证监会再次出面公开承诺国有股减持要着重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股市才稍稍起稳。在年中市场再次走软的情况下,6月24日,国务院决定停止对国内上市公司执行有关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这一规定直接导致市场爆发巨量井喷行情,这就是人们现在还津津乐道的“6.24”行情。同时,沪指也创下了全年的最高点1748点。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争论依然在延续,四分之三的非流通股给中国股市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投资者依然无法消除因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投资心理障碍。

    主持人:可以说,关于国有股减持以及全流通问题已经成为解决证券市场各类矛盾的瓶颈。今天,我们请来了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先生和西南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周到先生,对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时机,以及减持方式等进行深入讨论,以期能对投资者分析相关的政策因素有所帮助。欢迎两位来到我们直播室。我想可以说国有股减持政策从它的出台到目前实施到停止这个过程,出现了很多变化,刚才记者也做了一个统计,我想可能投资者首先很关心,今年我们重新看待这个政策的时候,现在的机会,是不是很合适?刘老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纪鹏(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可能看法不一,这个机会可能主要是指国有股减持的时机,当然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实际上和大家所关注的非流通股可流通并不是一个话题。两个问题必须要分开,比如说国有股的减持可以在场外进行,也可以转给外商,也可以转给其他的民营法人,也可以转给二级市场的股东。现在大家所关注的,是国有股减持能不能和非流通股的可流通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起来,这样的话就要考虑市场的承受力。当然对这个问题,过去几乎所有的舆论和大家都认为,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非常恐惧全流通,但是事实上通过这一轮的讨论,已经证明,大家关键在意的是什么样的全流通。

    主持人:就是什么方式和什么条件下来进行这样的工作。如果在大家认可的方式下,它反而对市场各方面有好处。

    刘纪鹏:对。如果我们国有股减持,没有考虑到二级市场投资人关注的流通问题,简单地减持给外商,或者其他的民营企业,今后这种减持还要回过来再流通,所以大家感觉到减持并没有解决全流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

    主持人:周到,我在前两天看到你写的一篇文章也谈到,如果市场时机不太合适,不太好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个问题适当地搁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

    周到(西南证券研发部副经理):这是我在转配股问题上所产生的想法。当时证券市场在93年实行转配股,然后把它搁置了6年,到99年,转配股问题解决了,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停止了新的转配股。那么如果转配股的解决是在它刚出来就解决的话,可能市场的反应和99年的减持情况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就是当时对市场的冲击会明显一点?

    周到:对,我想同样是实施这个方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历史阶段,市场会有不同的反映,在2001年年底,2002年初,我们对国有股减持的方案讨论很多,那么大多数的是对如何减持定价的讨论。

    主持人: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不是少了一个对于时机的讨论。那么你们两位看来,比较适合的市场条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因素?

    刘纪鹏:从国有股减持进行讨论以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在所有的牛市中减持,还有一种观点在熊市中自然并轨,后者被大家称为“推倒重新再来”,可能市场跌到一定点位,它就自然并轨了,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有效时机的探讨,我个人还是觉得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可能和过去转配股的流通性质不太一样,而这一点可能和周到还要探讨。

    主持人:那么周到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合适?

    周到:我同意刘老师的观点,国有股的全流通和转配股的流通确实不一样,它的量确实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搁置一部分,国有股法人股现在都是不能流通的,另外我记得这些非流通股中,有一部分他们也是议价认购的那部分,我们在把大部分搁置起来的,对一小部分可以先解决,而不要一次到位,一次到位的话我觉得这么大的量确实对市场影响比较大。

    主持人:从今年来看,很多股权转让的时候实施了新的方式,比如有些公司实施MBO方式,这是不是另外一种减持的方式,它可以在市场上被接受吗?

    刘纪鹏:我想这个问题就是当前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目前来看,这几种方式只起到了减持作用,但并没有解决大家关注的流通问题,它今后还要出来流通,而从某种意义上,现在大量的非流通股还是国有股,等到我们的国有资产体系明确之后,国家可能和有关监管部门还可以统一作出补偿式的流通方式的统一规划。但是一旦这样的股份全转让到外商,或者我们私人手中,我想整体协调起来会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很难强迫某一类股东必须去做什么,或者采用其它的方式,这也是市场目前对MBO不太认同的一个考虑。当然刚才周到也提到,就是对于这样大量的非流通股可流通问题的探讨,不宜采用一刀切,比如我们要把国家股跟法人股首先要区分开来,民营法人股的持有性质和国家股一样虽然都是非流通股,但是在处理方式上也不可能都一样,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

    主持人:得设计出一些比较个性化的一些方案出来。

    周到:难度高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搁置,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那么我们也是一样的,最早我们是解决公司职工股,后来公司职工股停发了,那么内部职工股的上市我们也是有规章制度的,然后解决流通股,目前剩下的非流通股里面它也有一个难易之分。

    主持人:我们在96年、97年常常说一个词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像定向募集股份问题的解决、内部职工股的解决,包括转配股问题的解决,好像都是在市场环境一定的情况下,感觉到合适的,然后来进行解决。从这个思路上来讲,国有股减持问题的解决虽然说现在讨论比较多,但最终它会找到一个比较合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来进行探讨,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周到:去年市场中提出了很多方案,最终还是很难达到基本一致或者比较接近,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种情况呢?我觉得这一方面表明大家的思路非常活跃。另外一方面,可能也说明了,目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市场条件还不是太具备。

    主持人: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他们可能在阅读一些文章,可能还会接触到关于全流通讨论,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文章,那么在目前这种市场状态下,投资者应该怎么来对待这件事情,两位有什么观点?

    刘纪鹏:我个人觉得是时机问题,首先国有股目前的减持,现在看来时机并不成熟,因为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国有资产体系要建立,那么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是分布在中央、省、直辖市和地区一级市的三级出资人的体系上,因此适合于这些体系建立之后,再研究它的减持和流通问题。

    主持人:所以您的建议就是投资者要关注到国有资产体系建立之后,一些相关的措施。周到,简单地来说,你是怎么看的?

    周到:我觉得投资者可以关注舆论对全流通问题的一些新看法,我想这方面的讨论还是可以进行的。管理层政府部门最后再做决策的时候,对于一些合理的建议我想是会采纳的。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