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之一)
|
|
2000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跨业合作方兴未艾,特别是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的横
向合作逐步深入,这是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下不同金融机构对国际趋势的应对策略,也
是出于它们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与夥伴联盟的深入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和机构组织模式的变化正
在也将不期而至.以股权关系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控制的金融集团公司,作为金融服
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和高级组织形式,正成为国内业界瞩目的焦点.
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
国际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趋势转变并非凭空而生,这一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
原因,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50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某些新的创新工具既可以由商业银行来经营,
也可为投资银行所采纳,这种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当初制订的
分业经营已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从法律上对这一发展趋向给
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分业经营的金融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由此混业经营成为必然.
分业经营模式的实施是为了稳定市场,降低金融风险,以利于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但同时
也使得商业银行小而分散,业务单调,不利于其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进行业务拓展,实
现规模效应.通过近70年的发展,非银行的金融业务得到巨大发展.他们向银行业的渗透
使金融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业不得已采取兼并收购,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
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相互控股与兼并收购,促使了混业经营局面的出现.
混业经营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和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银行网点为客户提供全方
位的金融服务,分散风险,降低成本.
目前,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微利时代,它必须努力通过增加品种、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而
混业经营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使得它们的利润增加,同时降低了经营风险,有利于银行制
度的运行以及银行内部不良资产的盘活.
股权制度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偏好于直接融资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工业国
从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开始转入滞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对减少,
客观上要求银行重新配置资源,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企业更愿意通过发行股票
和债券在资本市场筹资使得银行业受到投资银行业的强烈挑战.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发展的
不平衡也造成了混业经营自然而然地形成.
国内跨业合作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国性金融机构跨业合作蓬勃兴起,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
的业务合作,有的结成战略联盟关系,旨在进一步发挥各自的资源、客户和品牌优势,在全
国同业市场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及客户群体的拓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共同开拓和扩
大市场.这中间比较典型的银证合作是银行与证券公司签定合作协议,为后者提供融资额度、
股票质押贷款、资金清算、银行间市场融资以及在证券承销、企业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公
司理财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开发服务共同客户,加强银证互补性金融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
作,使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全面合作协议进行的战略合作是国内分业经营监管下机构合作的一种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9月,共签署并公布了26起合作协议,可见发展势头非常迅
猛.表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联盟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金融机构跨业合作呈现出以下特
点:首先,上述合作基本为通过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的独立法人之间的外部合作,不涉及股权
问题,也无设立专门机构来保障合作协议的具体实施.其次,合作深度和广度逐步扩大.再
次,网络技术平台逐步成为合作的中心环节.最后,国有商业银行在跨业合作中显示了强大
的优势.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待续)
《摘自和讯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