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的寒冬已悄悄降临
|
|
美林公司本周发出的盈利预警,仿如引爆了隐藏在华尔街的一枚炸弹,投资银行家们现在已
不能再若无其事地,假装业务前景仍然乐观.
这家全美最大的证券公司宣布,第二季盈利将只有去年预期的一半,反映美国证券行业的寒
冬已经悄悄降临.在此之前,另外两家大型证券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经宣布,第二
季盈利分别下跌24%和36%.
华尔街中人都心中雪亮:这次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得作好准备,面对未来的紧日子.
在美林发表盈利预警之前,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于裁员仍然采取半遮半掩的态度,虽然很多
银行的实际裁员人数都比它们公开宣布的为多,但大体上仍属于微调性质.然而在未来三个
月,银行的管理层将不得不大刀阔斧地作出痛苦的决定.
美林在本周二发表的声明中指出,该公司今年以来已裁减了3,300个职位,相当于总数
的5%.这个比率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相若,但由于整个行业在90年代旺市期间快速膨胀,
它们短期内可能需要再裁员至少10%.
据统计,华尔街各投资银行的购并部门,今年上半年的业务量较去年同期下跌了40%,来
自招股上市业务的收入更大幅减少59%.以高盛为例,上半年来自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下
跌了50%,而摩根士丹利来自购并和证券包销业务的收入亦分别减少55%和29%.
二级证券市场的交易利润亦开始受到打击.在2-4月期间,虽然美股表现欠佳,但得益于
市场波动下的高额成交,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自5月份开始,股市成
交萎缩,导致它们的交易佣金相应下降.此外,纳斯达克市场转用十进制交易,缩窄了买卖
差价,亦对证券行的佣金收入造成交击.业内人士估计,部分证券行来自机构投资者的佣金
收入较年初减少了一半.
整个华尔街中,唯一有良好表现的当属固定收益业务环节,不少投资银行第二季的债券业务
收益创出了新高.可惜的是,来自债券包销和交易的盈利增长,并不足以抵销购并和股票包
销业务的损失.
更加值得忧虑的,是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投资银行业务可于第三季,甚至第四季好转.随着收
益大幅下降,投资银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裁员和削减成本.一家证券公司的前任主管说:
”大家都为预期中的高成交量雇用了充足人才,但市场却正在收缩.在1991年,美林公
司的雇员人数不过38,300人,去年却达到72,000人.该公司一名主管指出:”
我们近年在各个范筹大举招聘,甚至一些无关痛痒的部门和地区亦是如此.在现时的雇员名
录中,我可以轻易删去5,000个名字.”
话虽如此,当部门主管真的需要为弥补业务量的下降而削减成本时,便会发觉不是易事.华
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往往有这样一个信念:他们的成本基础是很具弹性的,可以轻易调整.平
均来说,雇员成本大约耗用了投资银行收益的一半,而银行的管理层则深信,雇员成本中的
三分之二都是具有弹性的,因为它们都属于花红或奖金,其实际数额由公司决定.
但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很多银行都发觉,最多只能削减一些优秀雇员的花红20-25%.
如果超过这个数字,他们极有可能跳糟到竞争对手那里.
尽管市场不景,一些投资银行对于是否应大规模裁员仍然犹豫不决,担心如果市况迅速复苏,
便会措手不及.美林在1999年便曾经受过深刻的教训.受俄罗斯债务危机所引发的金融
风暴影响,美林当时迅速裁员5%,但其后联储局通过连串减息,迅速将市场稳定下来,以
致该公司一时间缺乏足够人手去处理突然增加的工作.在1994年联储局加息之后,高盛
亦曾经面对同样困境.
另一个使投资银行们不愿大规模裁员的原因,是在财政年度中途解雇员工,对当年业绩未必
有多大帮助,由此而节约的开支,可能还不足以抵销给予被裁员工的补偿.这意味银行应待
至下一年度才裁员,而到时股市可能已经重出生天了.
但正如一名华尔街投资银行家所说:”很少人会真的这样理性.”况且管理层还会受到股东
的压力,要求资方尽速采取”果断措施”.
除了减员之外,银行还会削减近年增长非常迅速的科技开支.据估计,美国金融机构每年花
费在资讯科技方面的开支达到4,000亿美元,相当于营运成本的20%.为了应付千年
虫问题,它们1998年的资讯开支增加了16%,此后每年继续以双位数字增长.
投资银行目前所面对的困境,突出了该行业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利润意识.这
当然不是说它们不关注是否赚钱,而是说它们付予雇员的报酬,过份取决于雇员为公司所带
来的收入,而没有充份考虑到所涉及的成本.一些管理顾问解释,银行主管们没有强烈的诱
因,去控制下属部门的某些开支,例如用于资讯方面的费用,一般便是由中央统一分配.
缺乏足够成本控制亦和这个行业内的文化有关.华尔街的大部分投资银行,都是由出身于交
易部门的人士建立,相对于如何控制成本,他们显然更加关注如果增加收入.旺市的时候,
这种行业文化完全不对银行的营运构成问题,一旦市场转坏,公司主管们除了裁员之外,基
本上便不懂得其他降低成本的办法.
华尔街第二季景况恶劣已成定案,而7月和8月的传统淡季又即将来临,短期业务前景灰暗
当无异议.虽然如此,高盛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却坚持:”长远来说,我们对前景仍然乐观.
”问题时,投资银行家们到底还要再熬多久,才能走出”短期”,进入”长远”?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