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R(中国预托证券)旋风(一)
|
|
越来越多的海外上市国企开始认真盘算”回家的路”了.一个从今年4月起就言之凿凿的传
闻是:中石化将发行不超过30亿股A股,集资上百亿元,用以收控母公司的新星石油,并
投资建设两条输油管线.这算是”海外游子”队伍中比较直言的一个.事实上,中移动、中
联通、中海油,乃至华晨、北控、中国海外等都在不同场合对A股市场频送秋波.
”回家”的重要起因之一是国际资本市场意兴阑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最大的IPO只发
出了1/3,去年风光无限的中移动股价从高峰时的70多元一路掉到了30元.”穷困惨
怛,未尝不思父母也”,H股公司回内地融资已有先例,且并无政策上的硬性约束;而注册
地在海外的红筹公司却撞到了《证券法》的铁面,境外企业不能在内地发行股票早有明文规
定.于是,一种叫做CDR(china depositary receipt”中国预托证券”)的设计
走上前台.尽管近来报章上对于CDR的解释一直含糊不清,投资银行界望文生义的也不在
少数,但包括中移动、汇丰控股等在内的许多境外蓝筹股都已表现出浓厚兴趣.
预托证券(DR,即depositary receipt)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系指国外
企业在美国发行股票时,将股票存入一家托管银行,并由后者向美国公众发行同等数量的预
托证券;这种预托证券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在这套安排中,托管银行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担
保作用,使得外国公司可以获得许多豁免,同时也为颇有”隔山买牛”之虞的国内投资者了
解万里之外的企业提供了渠道,因此多为境外公司采纳.到2000年底,ADR(即”美
国存托股”)的总市值高达18,000亿美元.
CDR与ADR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具备了太多的国情因素.目前CDR的鼓吹者多为红
筹公司,其实质业务本在中国国内;而看好预托证券主要目的还是要绕开《证券法》之关隘,
与当初为了到海外上市注册”窗口”一样.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CDR事实上已有操作的
先例:1994年经人民银行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参股平安保险公司,正是通过认购广
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存托股完成的.当然,这在当时同样是一种”绕政策”的安排.
然而以今日之境遇,许多市场人士对CDR寄予厚望又有新的考虑.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
主管梁翔认为,国内证券市场奇高的市盈率含有太多的泡沫因素,公司质素越差反而越贵,
即”泡沫越大,需要打的气越多,但早晚会有一天吃光存款.只有引进高质量的公司,对资
金进行再分配,才能逐渐将泡沫挤掉.这是因为资金放在坏公司就消灭了,放在好公司才可
以维持增长;只有将坏公司除牌,将优质公司引入,价格才会有支持,才会渡过危机.”
梁翔将发行CDR与开放式基金、全国统一的综合指数并列为相互关联的三颗棋子.”因为
中国有现成的素质相对较高的企业,比如中移动、中石油都在境外上市;而A股市场正缺乏
大蓝筹.”引入这些企业,对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指数进而稳定市场将有决定性的影响.而
中移动CDR发行一旦获准,更将推动开放式基金的出台,因为”十几家封闭性基金都吞不
下中移动.而在这三者的推动下,中国的证券市场将在一个新的层面展开”.
与这种观点相类,香港城市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张仁良也认为”发行CDR将一举多赢”:
境外上市企业的业务实质上在内地,他们需要大量的人民币,发行CDR可以解决人民币需
求;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境外上市的企业更接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财务报表、会计报
表以及信息披露更为规范,使投资者有机会提高辨识能力,从而也会对内地的上市公司产生
压力,迫使其”见贤思齐”.更重要的是,人们普遍认为CDR既然在红筹股上开了先例,
就将一以贯之地走下去.况且香港的许多蓝筹股如长实、新鸿基都拥有大量内地业务,甚至
包括台资企业,一旦获准到大陆发CDR,将会加大两岸的经济依存度.
还有专家认为,发行CDR将解决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缺乏”母国市场(Home-market)”的
苦楚.事实上,多数国家的战略性行业进行重组时,更多依赖的还是本国市场,因为国内投
资者更容易深刻体会企业的境地,而不会盲目跟风.
(待续)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