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与市场繁荣使中国处惊不变
|
|
美国需求放缓已令亚洲各经济体苦不堪言,在2001年上半年,日本更陷入了经济衰退.
初步数据显示,台湾和新加坡经济也将收缩.就和1997年的情景一样,在迅速蔓延的金
融危机席卷亚洲各国时,只有一个国家继续按照自己的周期运作:中国在今年头6个月取得
了7.9%的强劲经济增长.
差别何在?简单来说就是改革.在今天的亚洲,改革者就是胜利者.
亚洲经济体正面对共同难题.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把财力倾注入一些受
到特别青睐的公司,主要是重工业,并通过卡特尔和保护机制悉心照料它们.这种体制性产
能过剩、浪费金钱、无偿还能力的公司,以及债务缠身缺乏资金支持新创意的公司,令它们
的银行饱嗜恶果,这个问题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
只有改革才能恢复经济增长,这包括重整银行业、让无偿还能力的公司破产、接受解雇和经
济放缓带来的后果,之后再通过出口和重振消费者信心,来使经济恢复活力.
不过,繁荣的美国经济却使亚洲出口驱动型的经济体继续我行我素,让顽固的政府得以逃避
实际的改革.日本和台湾积极寻求支撑原有的体制.它们支持银行,帮助银行遮掩坏帐,提
携无偿还能力的公司而不是让它们破产,甚至花费公帑支持股市.台湾还动用大量资金支持
台币汇价,又在公布数据时,隐瞒消费信心和领先指标数据,结果导致过去几年经济停滞达
到不可想像的程度.
另一方面,韩国和中国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韩国关闭了三分之二的商业银行,迫使大
部分商业银行进行重整,过程中有38%的银行雇员遭解雇.30家大型财团中,有14家
遭关闭,其他财团则被要求进行大规模改革(尽管尚未完成).不过,如果说韩国是改革英
雄的话,那么中国就是超级英雄.北京已经从国有和集体企业裁退了4600万人.它正在
削减政府一半雇员,从800万减少到400万,又下令军队退出商界--大体上一年内便
完成了.这些改革措施带来了很大痛苦,以致于人们不禁要问,是否任何经济体、国家组织
都能从中恢复过来.
去年这一问题有了答案.中国经济增长了8%、出口增长28%、零售额增长9.7%、外
来直接投资增长51%.通货紧缩局面结束.货币保持稳定.切断军方与商界的大部分联系
有助北京徵集关税和税收;政府岁入曾经只及GDP的10%,现时已升高到14%.出人
意外的是,尽管裁员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但消费信心却升到接近记录性高度.中国国民相
信他们政府对问题的诊断,并相信开出的处方.在日本,公众明白的是他们的领袖在试图掩
盖严重问题,所以尽管裁员相对较少,但消费信心却一直萎靡不振.
中国继续在疲弱的全球经济中取得进步,还有三个更加具体的原因.首先是较之于其他亚洲
经济体(台湾除外),中国的低成本和巨大潜在市场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亲和、更具吸引力.
到1999年底,中国累积的外来直接投资为3060亿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90
亿美元.
第二,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提高竞争力.在一些行业,如航空业、电信业、银行业和能源业,
中国始终稳步鼓励更多的中外竞争,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政策还将加速进
行.结果是,效率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繁荣.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始终在努力把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
尽管科技行业的需求锐减,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如韩国和马来西亚大,但是中国的出口增长
还是从去年的28%滑落到今年的10%或以下.不过同时,快速的住房改革正越来越多地
使城市居民变成自己住房的主人,因此带动了一些商品,如门窗、油漆和家具的销售.汽车
工业也正在起飞.零售需求增长很快.目前,银行知道消费者会偿还它们的贷款,而国有企
业则无法偿还,所以消费信贷在加速膨胀.这一点又与日本相反.自从1970年代以来,
外国和国内经济学家始终无法促使日本经济转向国内需求拉动型增长.
如果北京继续改革并化解改革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局面,那么中国经济将吹响胜利号角,迎来
似锦的前景.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