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
|
|
站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上观察经济,就会发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
结构性的.其中,工农城乡矛盾是基本矛盾,是其他矛盾的总根源.行政分割造成的重复投
资和产业结构趋同是主要矛盾.然后才是产业、产品结构矛盾.而供求矛盾、价格变化和发
展速度等总量指标,只是这些矛盾的反映.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城市化、结构优化和
政府改革.
1、城市化
我们常说的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发展小城镇和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农业劳
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化是这组概念的核心.
中国以重工业为主开始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
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又延续了这种现状.提出发展小城镇是进步,但仍然没有跳出城
乡分割的思路.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低于工业化10多个百分点.国际上城市
化与工业化的比率一般为1.4-2.5,中国只有0.65,背离了工业化初、中期城市
化快于工业化的普遍规律.结果是:按汇率和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同等
人均GNP国家平均水平12-21个百分点,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28%).城
市化是我们最重要的现代化任务.
城市化滞后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从1996年至去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幅分别为9
%、4.6%、4.3%、3.8%和1.8%,逐年下降而且已连续三年降到5%以下.
其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绝对额在近两年来也是下降的.
我们告诉农民;增加收入必须调整结构.但现在除了牛奶和水果外,中国人均占有的粮食、
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民占70%,人均肉类消费是城
镇居民的60%,人均禽蛋、水产品、水果消费是城镇居民的40%,城镇居民的副食品确
实不少.调整结构,确实面临着农民讲的”生产什么什么多”的问题.
城市化滞后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从1980年起的近20年内,与中国经济
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从34.6%上升到48.2%,中国从21.4%上升到
33.9%,起点低(13点),发展慢(2点).就业比重,1995-1999年,中
国一产下降2.1个百分点剩下50.1%,二产保持23%不变,三产增加2.1个百分
点达到26.9%,占新增就业岗位的63%,成为主渠道.可见,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生
活的社会化”,就没有第三产业和就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滞后会形成消费断层.从1990-1999年,中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0.
89:1变为1.58:1.69,农村人口只有38.7%的零售额,今年8月份只剩下
37%.更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彩电生产能力过剩一半,价格一降再降,但农村的彩电普及
率却只有10%.我们所说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需求不足,我们所说的贫富差别,也主
要表现为城乡差别.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从整体上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
协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宅建设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
平在30%-70%时,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现在,中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
入这个起跑线.据此,权威部门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由3.7亿发展到6.
3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5%.打破城乡分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会成为一个大规模、多
层次、多区域的经济系统重组过程.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
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是推动中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
2.结构优化和升级
与城市化一样,结构调整也是买方市场、入世和小康基础上消费结构升级的共同要求.与此
相联系的概念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
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大集团战略、规模经济及集中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
布局战略性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进步等,核
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与经济增长相比,这才是更根本的东西,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
在突破城乡壁垒、条块分割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结构优化和升级是一个基本趋势,也是
中国的长期任务.
(待续)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