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视    市场新闻    栏目荐文    市场调查    市场文化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亚洲的影响


  当亚洲各国的经济都出现低迷局面时,采取刺激内需、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却成了 一个亮点,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亚洲其他国家 应该抓紧时机,搭上中国经济快车.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中国经济却依然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日益强大的中国经济正 在对亚洲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有望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

  进入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急转直下.半年过去,情况比预期更糟.美、欧、日三大火 车头同时发生故障,对全球经济的牵引力骤降,经济衰退的阴云已涌上世界地平线.

  在亚洲,刚从四年前金融危机中喘过气来的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美国进口大幅收缩和 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需求急剧下降的打击下,顿时陷入了困境.从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 菲律宾、泰国、印尼,到东北亚的韩国,都出现了股市大跌、货币贬值、企业倒闭、工人失 业的萧条景象.

  然而,灰暗的天空中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那就是中国.这个亚洲,也是世界最大的发 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潮流中逆水行舟,上半年依然保持着7.9%的快速增长.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在安全的”蓝灯区”宽松运行,预计2001年全年至少可以保持 7.5%的增长率,约为全球增长率(估计为2.4%)的三倍多,在世界和亚洲,均是一 枝独秀.

  当然,全球经济衰退,不会不影响中国.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去年为23%,在大国中是较 高的,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已大大加强,这与近几年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改革与结构调 整有关.

  另外,中国政府部门出色的组织能力,在亚洲也是非常突出的,例如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逐 月下降,同比增长率已从去年的27.8%回落到8.8%.面对这个严峻形势,外经贸部 出台新措施,从上到下,狠抓出口,发挥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优势;而沿海地区富有活力 的私营企业,在推动出口方面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估计,今年全年出口增幅虽将比去 年大幅回落,但仍可维持在6%左右,而外汇储备将突破2000亿美元,与居世界首位的 日本的外汇储备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国是个庞大的经济体,外贸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但内需是更重要的动力源泉. 今年上半年,内需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93%,这与政府近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通货偏紧、内需不足的形势下,政府用国债对基础设施 进行大量投资,通过住房改革拉动商品房的需求,提高工资也刺激了居民消费,这些政策使 内需由弱变强,对经济增长起了拉动作用.

  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后,进 入中国的外资一度减少.但从去年起,外资数额又迅速恢复.今年来,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 正在形成.上半年,中国吸收合同外资334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实际使用外资 2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额已达 3,693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中国政局稳定,坚持改革开放,人民币稳定坚挺,即将加入世贸,加上有13亿人口的超大 规模市场,中国的这些魅力在亚洲和世界都很突出,自然成为全球投资热点.据美国全球商 业政策委员会今年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高达1.69,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

  据英国《经济学家》分析,未来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仍将夹商业环境的优势吸收 全球外资的25%,稳居首位,中国居英、德之后列第四名,平均每年将吸收外资576亿 美元,占全球外资6.5%,显示中国今后吸收外资之前景十分广阔.

  赶超日本,为时不远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照.日本的经济规模去年 约为4.9兆美元(GDO总量,按汇率计算)居亚洲之冠,世界第二,去年中国的经济规 模为1.2兆美元,在亚洲居第二位,在全球居第七位.但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日本 经济停滞不前,中日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时期,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效率都已明显改善. 由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得到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中 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目前7-8%的增长速度,可以维持较长一个时期.

  据中国专家的预测,从2000年到2020年之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 按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按汇率计算,人均GDP将 超过5,000美元,而GDP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若按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则GDP总量可能与届时的美国非常接近.

  目前,中国挑战日本的趋势已锐不可挡,日本商家已有大兵压境之感.”中国制造”的商品, 正在反攻日本市场.20年前,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上是难得的抢手货.今日情况发生逆转. 不久前,中国生产的名牌冰箱和冷气机以无可挑剔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成为日本市场上的 抢手货.昔日,中国出国人员千方百计要从国外买回日本制造的大小家电;今日,日本到华 人员纷纷购买中国生产的数码光碟机(DVD)和其他质高价优的家电.这种戏剧性的变化, 其背后的意义很深刻.

  曾几何时,日本曾是”世界的工厂,”日本制造”风行全球,今日,”中国制造”铺天盖地, 中国生产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冷气机、微波炉、电单车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首位.

  日本通产省在2001年的《贸易白皮书》中首次将”世界的工厂”称号拱手让给了中国. 日本商界惊呼”狼来了”,日本媒体敲起警钟,认为中国今后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将超过日本,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雁阵换首 谁领风骚?

  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30多年来支撑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雁行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 ”雁行模式”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独特 的结构形态,即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将成熟了的产业转移到”四小龙”(韩国、台湾、 香港、新加坡),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亚细安四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 尼).

  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都以这样的次序传递,结果在亚洲形成了一群处于不同发展 阶段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就像一列大雁,飞翔在天空.日本是领头雁,后面是”四小龙”, 再后面是亚细安国家.

  东亚的雁队,最初并没有包括中国,80年代初,中国沿海地区卷入东亚国际分工,中国成 为与这支雁队同飞的大雁.但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排在亚细安之后,而是直接从”四小龙” 接过产业棒.90年代初日本开始直接投资中国.中国从日本”四小龙”接过的产业中,既 有劳动密集型的,又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中国大致处于与亚细安四国并排的位置,那么 到90年代中期,它已跃入雁队的第二排.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日本、”四小龙 ”及亚细安国家均受到强烈冲击,行进速度骤降,甚至倒退,而中国仍快速飞翔.这使中国 与第二排大雁拉开了距离,而与领头雁更加接近.

  进入21世纪,日本经历了”失落的10年”后,已气喘吁吁,作为亚洲的领头雁,已力不 从心.它吸纳亚洲产品的能力已经下降.反观中国,翅膀已硬,充满活力,正在急起直追. 中国依靠几乎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东亚和美欧的直接投 资,成为亚洲的制造业大国,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雁行模式的一个特点是你追我赶,但在中国加入之前,队员的排列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中国 加入雁队不到20年,便从后排赶到了前排,日本正在丧失领头雁的地位.中国取代日本成 为雁队之首,已为期不远.日本政府的《贸易白皮书》坦言,由于中国发展迅猛,日本充当 亚洲领头雁的态势已被打破,亚洲将从此进入”大竞争”时代.

  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在对亚洲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占中国 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51%(2000年数据).中国10大贸易伙伴中,亚洲经济体 占了六个,即日本(1)、香港(3)、韩国(4)、台湾(5)、新加坡(7)、马来西 亚(10),2000年中国从这六个经济体的进口达1,101亿8,000万美元,约 占总进口的49%.目前东亚经济体受美、日、欧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大幅回落,经济低 迷不振.东亚对美、日市场过分依赖的弊端已暴露无遗.一些经济体如新加坡现正把目光转 向中国,台湾也在把更多的企业迁入中国大陆.中国在今后完全有能力发挥东亚产品”吸纳 机”的作用.有眼光的东亚经济体,应抓住机会,搭上中国经济快车,把加强与中国的经贸 关系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正在急剧扩张.1997年,中国外贸规模首次进入世界第10名,但2 000年已跃入世界第七位,且与排名第六的意大利十分接近.按这种速度,不消多少时候, 中国便能超过意大利、英国和法国而进入世界贸易四强(前三位是美、德、日).中国加入 世贸后,外贸将加速发展.届时,中国吸纳东亚经济体产品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 增长对亚洲经济不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意义(提高亚洲的平均增长率),而将实实在在地发 挥东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

  另外,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将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并在 亚洲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野村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高桥预测,人民币在今后10至 20年内将与美元、日圆一同成为亚洲国家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其作用胜过欧元.届时, 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对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和经济增长起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对亚洲各国利大于弊.中国的一些基本优势,如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超 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亚洲各国无法与之较量的.这种优势至少能再维持25年.一些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对于中国的崛起不无疑虑,担心中国抢走他们的市场和外国直接投资.其 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中国今后吸收的外资,如上文所述,大约每年可达500多亿美元, 只占世界外资总量的6.5%.东亚其他经济体吸引外资的余地还很大,各国都有自己的优 势,关键是如何把它发挥好.资本总是向利润最大的地方流动,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地方的. 应当说,机会对于大家都是一样的.

  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目前虽与亚细安及”四小龙”有重叠之处,但这种情况以后会改变. 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较快,技术含量在不断上升.即使部分与亚细安国家重叠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如纺织品、鞋类、家电、电子产品,今后在加工深度和产品多样化上也会出现差 别.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既有垂直型的,也有水平型的.生产水平接近的经济体,只要在 产品差别化上下功夫,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会找不到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 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在一些产品和产业上的竞争,对双方都将起促进作用,有利于东亚的 发展.

  中国地处东亚,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亚的发展.中国十分重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合作, 最近正在积极推动东亚10+3(亚细安10国加中、日、韩)合作,并在金融领域中已取 得了成果.中国也在推动建立”中国-亚细安双边自由贸易区”,促进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 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最终将实现双赢.

                        《摘自桥讯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