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琏谈中国经济怎样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一) |
|
1997年末,由于国内一些因素的变化,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中国出现了市场
疲软,经济活动放慢的病象.从1998年初开始更进入了通货紧缩,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
降的状态.需求不足和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到2000年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0年实现了8%的GDP增长.
目前,虽然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对经济好转的性质和深度还有某些分歧,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
经济走势出现了重大转机这一点已经没有太大的分歧.在我看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分
析这一转机的前因后果,以便决定今后应当采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措施.而在推动经济转机
的原因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存在着很不相同的认识,从而对今后的政策着力点有不同的想法.
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促成经济根本性变化的基本原因,是政府在过去三年中采取的积极的财政
政策.在这三年中,发行了3,600亿元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再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动了增长率回升,今后仍然
主要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第二种观点并不否认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扼制经济下滑中的作用,但是认为仅仅靠以积极的财
政政策为主的需求政策并不足以造成经济发展态势的根本转变.中国经济在2000年出现
重大转机的原因,从政策层面说,不能仅仅归因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体的扩张性的需求
政策,而应归因为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双管齐下的”两手政策”.2000年的重大转机,
是”两手政策”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个人是持第二种观点的.
我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第一,仅靠每年区区一千几百亿元的财政投资并不足以拉动总额
每年高达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第二,财政政策除了有它的正面作用,还有它的局限性
和负面效应:一是挤出效应.政府财政投资的实质,是借用民间的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
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减少民间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二是大部分的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
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的时间太久,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
第三点更重要,这就是长期使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是因
为,债务是需要归还的;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是公共基础设施,其赢利水平比较低,回收期
又很长,这就要用税收收入来偿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势必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
性;因此从短期来看,财政投资的积极的效应大于消极的效应,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拖得太
久,它的消极效应就会变大,甚至超过了积极效应.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放慢的情况下,提出了除采取扩张性的财
政等需求方面政策外,还应当采取发挥企业活力的供给方面政策的主张.
这里需要对”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给方面的政策”这两个概念做一点说明.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遇到经济不振时,
通常都采用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从直接扩大需求入手拉动经济回
升.在需求方面的政策之外运用供给方面的政策刺激,是70年代一批号称”供给学派的经
济学家”(supply-sidee-conomists)提出的.当时,这些国家在战后一直采用的凯恩斯
主义政策出现了失灵,并且导致停滞与膨胀两症并发的”滞胀”(stagflation).
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并不是像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主
要取决于需求是否充足,而是取决于”供给方面”即企业和企业家方面是否具有活力;因而
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也不应该是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手段去增加需求,而是向”
供给方面”倾斜,使企业提高竞争活力和增大投资积极性.1980年和1981年,撒切
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相继执政.他们都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政策.撒切尔夫人主要是实行国有企
业的私有化,同时降低社会福利水平.里根总统则采取了降低税负、解除管制、强化竞争、
大力扶持小企业等一系列刺激供给方面积极性的政策,来提高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发挥企业的
活力.事实说明,这一套政策在恢复英美企业的竞争力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
解除对民航和长途电话的管制以后,资费持续降低,服务大为改善.许多经济学家,例如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这正是90年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和经济保持长
期繁荣的微观基础.
(待续)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