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琏谈中国经济怎样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二)(接上) |
|
不过”供给方面的政策”对于大多数中国官员甚至经济学家都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概念,因此
采用这种政策的主张并没有在经济学界取得共识,更不用说成为党和政府的正式方针了.
幸运的是,中国改革自身逻辑要求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成为
中国改革迈向新阶段的里程碑,此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焕发了供给方面(即企业和企
业家)的活力:
(1)十五大否定了从苏联学来的并且长期被奉为经典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国家所有
制”的教条,把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为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中国的
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把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这些
写入中国宪法的规定为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奠定了宪法基础.
(2)为了给国有企业每年数百万下岗职工创造岗位,从1998年中期开始政府陆续采取
措施来解除对民营企业的束缚,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刺激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比如为
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建立为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
或者公司等.
(3)十五大和1999年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反复强调了”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
必要性.这样,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中小企业和县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摆脱了上级行政主
管机关的束缚,改制为真正的企业.
(4)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在这以后,采用了行业改组与企业公
司化改制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油、通讯、铁路、电力等大型国有企业集中的行业进行重组,
大致做了三件事:实现政企职能分离和建立新的政府监管框架;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企业间
的竞争;通过重组过的公司在国内外证券市场首发募集和上市交易,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
把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不过由于国有企业有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历史惯性,而且大
企业一般存在”船大难掉头”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某些重要问题就难于马上得到解决,所以
对大多数从国有企业改制的大公司提高效率、增加盈利的效果还不能估计过高.
江浙的启示
另一方面,上述发挥企业和企业家活力的措施在民营中小企业中见效却比较快.在上述措施
得到比较好的落实的地方,很快出现了一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大体形成、GDP的年
增长率超过两位数、社会投资迅速回升、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就业情况良好的大片地区,例
如,浙江、江苏、广东这三个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27%、民营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省份,
2000年就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全国经济向好发展的龙头.
其中浙江省的温州和台州两个专区早在90年代初期私人业主的积极性就已经得到了发扬,
因而那里企业家的精明的商业计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就在全国闻名.20世纪90年代后
半期,它们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1997年以后,浙江经济一直没有出现过衰退,
2000年以后经济更加繁荣.
江苏的经济发展则经历了一些曲折.它的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
曾经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过去每一次出现经济衰退,江苏总是走在前面,带动了全国经济
的复苏,可是由于苏南这种由基层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形势,在
最近的一次经济波动中,它不仅没有起带头作用,反而落在了后面.最突出的是1998年.
当时为了抵消出口需求减少带来负面影响,要求争取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0%.
可是执行的结果,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财政投资的支持下增长近20%,全社会的投
资增长却被集体经济3.5%的负增长拉了下来,甚至没有达到增长15%的最低要求.
不过好在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在1998年、1999年日子实在过不
下去的情况下,苏南的县市领导和一般干部只好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向搞的好的地方学习.
于是干部群众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到温州、台州去考察.通过学习交流,他们从善如流,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乡镇企业的改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企业的活力得到了
释放,200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江苏从来在吸收境外投资方
面走在前头,近年来在中新(加坡)合资的苏州工业园区全套引进新加坡的”管理软件”的
带动下,苏州、无锡等地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所以境外客商蜂拥而至,进驻非常踊
跃.甚至一部分南方的外资企业也闻讯迁移过来.所以这个地区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
(待续)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