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立真相(之一)【2001.09.06 08:54】 |
|
告倒中国证监会的海南凯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家公司?
凯立真相
海南凯立中部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百折不挠的发行上市之旅正在进入新的章节。这家因挑战证监会而闻名天下的企业的庐山面目也将更清晰地走入人们的视野。
早在1996年就拿到上市额度的海南凯立,2000年4月被中国证监会最终认定为业绩不实,其预选材料也被退回。凯立不服,于年底以“业绩认定错误,退回程序不当”为名,将中国证监会告上法庭。2001年7月5日,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中国证监会此前退回凯立预选材料的行为违反核准程序,须在两月内对凯立发行上市一案恢复核准程序——海南凯立虽然没有得到最终正名,但在行政程序层面居然告倒了行业主管部门证监会。
这场关于程序问题的较量,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法律的理解,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偏离了双方争执的焦点——在市场里,没有人会真正满足于“程序正义”——凯立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盈利的争议背后究竟如何?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无论如何,颇具争议的凯立事件,对于透视和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现状提供了一个切入窗口。
《财经》杂志力图从这个窗口眺望更为真实的背景,并派出记者专程赶赴海口和儋州——一个偏远到只是因苏东坡曾被贬谪至此方为人所知的地方,对这家公司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调查探访,并以《凯立真相》为题刊载在即将面世的《财经》2001年9月号上。从今天起,本报以连载形式摘要刊出该文。
1.捉摸不透的盈利
海口市龙昆北路,“凯立股份”四个大字挂在一幢已被法院查封的低层建筑顶部,查封的原因据说是债务问题。公司内只有零星几人悠闲自在地办公。这与海南凯立1994年12月26日下午举行创立大会的盛况恰成鲜明对比,当时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会场内高朋满座,还有一位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专程到会祝贺。
海南凯立的设立,据说是要修建海南中部第一条高速公路。据称当年卫凯征(海南凯立董事长)到过五指山,发现山中居民仍然刀耕火种,不禁情动于衷,以旗下的海南长江旅业公司牵头,发动包括海南省交通厅在内的六家单位,以项目折价和现金投资共2.1万元组建了海南凯立。
卫凯征叙及往事声情并茂,而按照其说法,凯立目前拥有的仍然只是那些七年前折价入股的资产:2.6万平方米的儋州商业城、凯立国际大酒店、早已竣工的木棠工程。拟建的海南中部高速公路并未有多少进展。
从海南凯立对外披露的资料看,它在成立后的三年均留下了盈利记录。其核心利润来源是儋州市木棠四通一平工程(严格说,只完成了其中的“平整土地”的任务)。这原是长江旅业与木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一个项目,当初以其开发权作价1800万元注入了海南凯立。该项目利润极为丰厚,1995年至1997年间分别达到了1453万元、4555万元和6844万元,占到了海南凯立总利润的97.52%、97.06%和97.13%,可谓不折不扣的“利润奶牛”!
到了1996年,凯立开始奔走于国内上市之途。当时的上市指标还都掌握在地方和部委手中,海南凯立走的是部委路线。该公司于当年10月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报送了申请发行A股的报告,后经海南省民委、海南省证管办(当时尚隶属海南省政府,1998年后才划归证监会)推荐,拿到了上市额度。到1998年6月29日,海南凯立终于挤到了上市大军的前排,顺利地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了申请发行A股的预选材料,目标是公开发行2亿股。
孰料,凯立的盈利很快引发了争议。1998年4月,在收到凯立的预选材料之前,中国证监会收到举报信,称承担木棠四通一平工程的并非海南凯立,而是其大股东海南长江旅业公司,在1997年之前,它根本就没有被注入到海南凯立。它之所以出现于凯立上市的材料中,只是大股东在为上市而做临时调整,因此所谓三年盈利纯属张冠李戴。
中国证监会很快找到了初步证据:从1992年11月21日儋县木棠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海南长江旅业公司签订《木棠开发区四通一平工程建设合同书》起,到1994年6月15日合同终止,长江旅业一直是该工程的组织施工者——这时离海南凯立公司正式成立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一项已于1994年6月完成的工程,形成的收益如何被另一家公司连吃三年?
连同其他证据,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向国务院汇报,不同意海南凯立上市,并于2000年8月将预选材料退回了海南省政府办公厅。
《摘自桥讯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