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
|
《证券之夜》记者 白华
股市暴跌几日,栏目组热线电话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全国各地的股民,将他们的信任通过一根细细长长的电话线传达给了我们,尽管这其中有不少因为大盘暴跌情绪激动,但是《证券之夜》的每一位同仁,拿起电话,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因为我们知道,股民能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古脑的倾泻给我们,这其中意味着什么。
江苏一位退休的老人打来电话说,我们老两口把退休的钱都投到了股市,大盘怎么跌成了这样;
湖南的一位股民焦急的说,大盘跌成这样,你们干脆请芙蓉出来讲讲吧,芙蓉?想了半天,才知道他指的是我们经常请的嘉宾胡戎。
山东一位大汉气哼哼的说,国有股减持为什么定价这么高,增发有没有度?
汕头的一位大妈气愤的说,上市公司成了圈钱的工具了!
对增发的不满、对国有股减持价格的不认同,占到了80%,许多股民对大盘的走势表示出了恐惧和担忧。他们希望在节目中能够谈一谈增发和国有股减持的问题,能够反映一下股民的心声。
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牵动着制片人和主编们的心,他们不时地过来询问,股民说什么了,他们有什么要求。然后默默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室。看得出来对股民们的反映,他们并不轻松。
然后大家便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位主编和制片人闷在一个小屋里,喷云吐雾,一坐就是大半晌,大家纳闷,一向务实的制片人,怎么也务起虚来了?
喷云吐雾的结果:制片人一声令下,话题组编辑马上联系嘉宾,来个大势三日谈。
于是编辑们手忙脚乱找嘉宾电话号码,北京的好办,这上海的简直要是来不了可怎么办,一句话,想办法。
《大势三日谈》如期播出。节目头一期播出的第二天,一位安徽的大妈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我还没有看到过分析大盘分析的这么透的节目。。。。。。
三期播完了,电话络绎不绝。观众不满足,不解渴。一位上海的股民说,你们为什么只从技术面来分析,不从政策面来谈一谈呢?
谈政策?谈增发、谈国有股减持?股市暴跌,股民眼看着情绪激动,把握不好分寸,会不会添乱?
栏目首脑们喷云吐雾半日,又一个方案出来了,谈。《证券之夜》一向以客观、公正、权威、冷静为自己的风格,这时候能不能给股民一个冷静、理性的思考呢?
《证券之夜》有一个惯例,就是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每周四上午抽出半天时间进行业务学习,请各个高校的专家讲新闻,讲证券,评节目。北师大于丹老师的几句话让每个人记在了心里:证券之夜应当提倡一种理性投资,给股民一个冷静的头脑。
接下来的三期谈政策的嘉宾分别是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陈淮、华夏证券的董晨、银国宏。三位嘉宾站在不同的角度,谈了对国有股减持、增发的看法。
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陈淮的节目播出之后,遭到了投资者的一片反对声。几乎所有打来电话的观众,都对陈淮认为国有股减持同股同价是合理的观点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一位股民甚至在电话中激动的说,陈淮的观点是官话。
这样的观点也许冤枉了陈先生。记得节目录播的当晚,这一期的话题编辑小刁和陈淮在进演播室前做最后的沟通后,小刁善意的提醒陈先生,您的观点播出去,您非得挨骂不可。没想到,陈先生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挨骂不挨骂我不在乎,关键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说。
董晨和银国宏的两期节目, 得到了投资者的一致好评。
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证券之夜》之所以提供不同的声音,就是想让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判断,无论是对市场的《大势三日谈》还是紧随其后的政策谈,都贯穿了这样一个理念。当你平心静气的听完了不同嘉宾的观点,可能心中的躁动就会随之平复下来。从而多了一份理智,多了一份清醒,这就是《证券之夜》一直所追求的。
《大势三日谈》及其之后的政策谈,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许多投资者打来电话说这几期节目贴进了投资者,他们真诚感谢栏目组的辛勤劳动。投资者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的热情鼓励,促进了栏目的精益求精。此后,我们栏目坚持每天对投资者的来电、来信进行整理,记录在案,作为节目的风向标。同时在当天的节目中对投资者的心声有一个反馈。此外,除了以往的编前会坚持不误之外,还增加了播前会,部主任亲临指导,值班的制片人、主编、当天的话题编辑、责编、主持人,在节目录制前对节目内容进行最后的讨论。尽管很辛苦,但是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节目越来越好的贴近投资者,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了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探索将无止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