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交易规则给我带来了什么
|
|
有利于提高市场的可信度
上月底,沪深两市交易所发布了新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以下简称《交易规则》)。那么,这个新《交易规则》究竟新在何处?对市场又有何影响呢?
就交易规则的新意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B股交易由过去的T+0更改为T+1,而且具体规定了实施变更交易的时间,即B股市场的T+0交易制度将于3个月后终结。至此,沪深B股交易除申报价格仍以美元与港元计价报价以及沪B股对投资者不实行指定交易外,其他规则与A股统一。因此,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为A、B股合并又扫除了一道障碍。就发展趋势而言,A股与B股的合并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在今年年底入世后,在一定期限后,外资进入、人民币与外币自由兑换将成为现实,那么,原先作为引进外资的一条折中办法的B股已无存在的必要,所以,合并是可期的。但这并不会对B股走势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影响,倒是可能降低B股交易的活跃程度,B股市场的短期走势不容乐观。
二是上交所证券的收盘价作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该证券最后一笔成交价改为按最后一笔交易前一分钟交易的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确定。这有两方面的功效:一方面,使得沪深两市交易所的收盘计价方式趋于一致。而我们知道,在技术分析中,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是最重要的四个参考因素,但是在前期沪深两市收盘价的不一致,使得技术分析会出现一定的不可比性,进而使得技术分析的准确度降低,如今统一收盘价的计算有助于扭转这种格局;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抑制操纵价格的行为。众所周知,此前在证券交易过程中,不少机构投资者在尾盘以较小一笔的成交量就能够左右收盘价,这在交易清淡时更是如此。但是,新规则是以最后一笔交易的前一分钟的成交量加权平均确定,那么,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就难以左右收盘价,至少不会那么轻易地左右收盘价。这能相对真实地反映相关证券的收市成交情况,对保护中小
投资者起着较为实质的作用。
三是新《交易规则》首次对“大宗交易”进行了规范:“证券单笔买卖中申报达到一定数额的,交易所可以采用大宗交易方式进行交易。”并对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交易达成,对指数的影响及披露进行了规定。但是对大宗交易的数额界定、价格确定方法等细节并没有明确规定,看来,这要等到实施细则的出台了。但不管怎样,在开放式基金即将组建、封闭式基金目前已成为市场主流资金的背景下出台此项规定,对于规范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手法、引导市场投资理念,还是有着一定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的。江苏天鼎 秦洪
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
新《交易规则》在弱市中悄然登场了。之所以称为“悄然”而不是“闪亮”,是因规则公布后,除了B股应声而落外,几乎没引起A股投资者的注意。通常一项游戏规则的改变,必然会激发起市场的“兴奋点”,新规则没有让投资人兴奋起来,是因为“新瓶装旧酒”,索然无味。
首先,B股“T+0”改“T+1”向A股看齐,毫无新意。从表象上看好像A、B股真要接轨了,B股应该大涨特涨。然而,B股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大跌。“T+0”原是A股的专利,据说是为了抑制投机而改为“T+1”,改了后投机风止住了吗?树欲静而风不止,投机风却愈演愈烈。上市公司假货劣货层出不穷,除了当筹码,还能当黄金长期持有保质增值吗?据说,B股在对内开放时,没有执行“T+1”是考虑到香港及境外投资者的习惯,“T+1”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震荡,但以散户为主、流通不畅的B股更加不活跃,最终只有回到“解放前”(对内开放前)的“水深火热之中”。
其次,收盘价沪市向深市看齐,换汤不换药。在新《交易规则》出台前,深沪两市收盘价算法各不相同,沪市是实价算,而深市是以最后一笔交易前一分钟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算。在这之前,我们也经常看到深市的庄家在收市前10分钟拉抬和打压股市。一分钟说明什么?倘若一分钟就能使庄家改邪归正,那我们庞大的监管机构是不是就应该吃一点“曲美”而减减肥了呢?
再次,为大宗交易开方便之门,多此一举。大宗交易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只有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见到,譬如像美国的第三交易市场。大宗交易规则是针对大机构进出方便而设立的,中小投资者对其反应麻木。
新瓶装旧酒,投资人喝到的是降低了度数的水,当然醉意就不会浓,更不会热血沸腾了。
来源:北京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