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视    市场新闻    栏目荐文    市场调查    市场文化





我眼里揉不进沙子


  和多数股民一样,我对何宛男的认识到熟悉是从其文字开始的。已是某证券报副总编辑的何宛男仍坚持每天写作,其文稿见报频率极高,但几乎篇篇是条分缕析、谈言微中,而且是篇篇切中上市公司的缺陷,和某些或虚空肤廓或褒扬过度或插科打诨的文风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

  何宛男是怎样炼就的火眼金睛?是什么力量让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说真话?带着种种疑问,我决定记者访记者。

  走在股市前面的证券记者

  何宛男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介入证券业是历史的选择,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她很幸运地进了《解放日报》,抓经济新闻,当时是80年代初,股份制改革也且巧处于试点阶段,以一名记者的敏锐,当时的何宛男比别人更快地发现了这一新生事物的活力,她跑温州、下苏杭,连续7、8篇有深度的实地调查报告出来以后,在当时的新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她本人也被列入《中国十大女记者》。这段经历使她较早地深入了解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前身,为以后的公司分析奠定了基础。

  让她真正感到股份制这一新兴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的律动是在《新闻报》,在那里她开设了新中国第一个股市专栏,在那时她真正认识到了证券信息的价值。也正是在那时许多证券界的知名人士成了她骑自行车的朋友。在股票热起来之前这些股市中的名人大都从事过国库券的买卖,当时的“平民杨百万”就是靠国库券发家的,当时由于大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有价证券的升值潜力,所以在那时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优势,在城市之间进行倒卖,当时已是《市场报》新闻部主任的何宛男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应建中、管京生和尉文渊等人迅速致富,自己还是总觉得不妥,似乎这些收入是灰色的,尽管它完全合法,尽管心里有所顾及,但她还是在这些后来成了股市大腕的先行者朋友的影响下,自己也买了一点,真正介入了才知道其中的诀窍,原来促成他们赚钱的竟是比别人快一步的信息,从那时起,他开始对杨百万等人从事的“白进白出”、“黑进白出”的买卖进行悉心观察和热情地报道,由于和他们关系密切并且自己也作了尝试,所以报道很快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一时间竟然成了当时指导民众买卖国库券的信息决策依据。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由那些绿色认购证引发的金融狂飙了,何宛男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她说,在我们分享高科技金融的21世纪,我们不能忘记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股票认购证的故事,在那段让人难忘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它使股票相对公平地发了出去,并造就了上海滩第一代投资者,而当时的何宛男不仅是这段故事的见证人,而且还是直接参与者和宣传者。

  据何宛男介绍当时的认购证定价为30元每份,根据最初的判断,买几份其功能相当于买彩票,碰碰运气而已,为了保证中签率,又不至于破费太大,着实让精明的上海人费了一番脑筋,何宛男所在的《新闻报》又一次抓住时机,在认购证的中签率等指导性的服务上大做文章,一时间引发了关于认购证的一场大讨论,而当时的何宛男则在这场讨论中担当了导演的角色。而她这个导演不是光说不练,她还亲自动员家中五姐妹筹资3000元买了100份认购证,结果90%都中了,她自己的20张后来赚了8万多元,她和她创办的第一个证券专栏也在这场认购证的“人民战争”中出了名。

  信息背后的故事

  中国股市是从1992年开始有年报出来的,自那时起,何宛男就开始了对这些公开信息的研究,根据公开的原则,每个上市公司都有了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收集分析归纳辨析点评这些枯燥的数据就成了何宛男每天的必修课,一家公司一年中除了年报之外还有公告,多则几十次的公告涉及公司重组、收购兼并等,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何宛男每天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这使她即便在周末也很难和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完整的团员饭,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了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数字中了。

  何宛男说她所做的工作经常是“吃力不讨好”,尤其是经常惹恼一些上市公司和身边的朋友,有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是自己的朋友在负责,有时侯也会失去朋友甚至多次接到过恐吓电话,但何宛男均不为所动。

  在1992年上市公司要求出财务报表,但国有股的信息没有要求披露,所以经常出现国有股暗地里抛售的现象,有一天,上海的某只老股票无故一路狂跌,股民都不知所措,有人打电话给何宛男想咨询一下,何宛男一直是同情弱者的,她托关系找到当时在上海市财政局工作的一个朋友,那人告诉她是财政局在抛售国有股,并好心劝她如果有这只股票就赶快出来,没料到这一秘密很快就出现在当时的报纸上,气得那位朋友说再也不理她了,久而久之,圈里人有了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消息不要告诉何宛男!

  如果说得罪朋友还没什么危险的话,那得罪上市公司有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但直爽、坦率甚至被朋友看作胸无城府的何宛男认为既然入了这一行就得对读者和股民负责,5000万股民的信任是对自己的最大支持。

  有一次,北方的某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为了扩募而不惜夸大3倍净资产,敏锐的何宛男发现了其中的症结,决定一查到底,但在自己还不能完全有把握的情况下,她就会同另一位专家一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彻底地追踪报道,事情很快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打破了该公司的“计划”。但何宛男本人及报社多次接到该公司的恐吓电话,并扬言要和何宛男法庭上见,在这招失灵以后,该公司董事长又反而邀请她到某旅游胜地度假,威逼利诱失效后,该公司的有关人员竟然查到了何宛男的家庭住址,并在她的BP机上留言:你在回家的某街某弄某号那里一定要小心!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何宛男的举动得罪了不少上市公司,就连一批听信了公司所谓好消息冲进去给套牢的股民也反过来怨她,甚至有人写文章攻击她,说她是“好事之徒”。

  个人也要讲公信力

  何宛男也知道自己笔锋尖利,一些经营业绩差的和蓄意违规的上市公司怕她,但多数诚信的上市公司和股民还是还是喜欢她的,她说上市公司是一个产品,不进行打假,真正好的产品的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就会受到侵害,面对多次的恐吓和利益诱惑何宛男也考虑过要不要写下去,但这只是一个短暂的闪念,她停不下来,因为她一直信奉“铁肩担道义”的座右铭,并在10年间坚守如初。

  从何宛男身上我们看到“铁肩担道义”是令人崇敬的高尚品德,其高尚之处不仅在于其刚直无私,更在于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以至于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攻击,在无时不与风险为伍的证券市场,何宛男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把股民应承担的一部分风险转接到了自己肩上,何宛男也不讳言自己在这个市场上收获了不少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个人公信力是用有形利益所无法交换的。 来源:158海融证券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