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国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的董事长 高红冰
右:主持人 杨平
主持人:99年网络业烧钱最疯狂的时候,高红冰可以说是冷眼旁观,按兵不动,但是在2001年很多网络英雄纷纷落马,网络股几乎要崩盘的时候,你弃官杀入互联网,你是怎么考虑的?
高红冰:其实从98年我就想出来,但是没有很好的时机,应该讲。一个是离开政府的话,确实有些比较复杂的手续。另外可能我内心来讲我还没准备好。2000年初的时候,大概我就是受机关的委派到美国做了大概一个月的访问,这个访问对我的下海起到关键性作用。
嘉宾风范
转型体会: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第一个我有失落感。就是说怎么叫失落感呢?做宏观的东西总是很精彩,一跟别人讨论问题,你就说那个地方要怎么样,要怎么样,你跟谁都会发生联系,而且发生联系的都是比较层次高的人,你会觉得很过瘾。
但是做企业它不一样了,做企业你要从你开始往下非常细的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时候,所有的东西你都要去接触,而且一旦你花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什么业务整合,市场销售,或者财务的管理这些事情,你就发油更多的时间去搞战略研究宏观研究,所以从这个转型当中,我说实在的我有一种失落感,就感觉到好像没有原来过瘾。另外我有所得,所得什么,宏观的研究宏观的把握总是一些虚的东西,总是比较空的东西,它不能落到一个很具体的身上,可能你需要跟很多人参与在一起,但是做企业的话,你基本上可以把握说,这个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个企业很具体的投资和收入的控制你是可以把握的,做企业很重要的一条,对一个人来讲应该非常有帮助的就是,他教育你去认真做一些执行的工作,而不是一些叙的书本上的东西或者纸面的东西。
我觉得最大的最我来讲难处就在于价值观的转换我觉得蛮有挑战的,就是在政府里头做事情,就好像是老想帮别人做事,帮着企业怎样给它发展起来,所以帮了很多忙,政府做事帮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政策的障碍还是其它一些障碍,帮着解决。但是出来做企业以后你会发现,好像没有人帮你的,其实你要靠自己去做的。所以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企业整个的掌控把握要靠你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就变了,你不能去完全服务于一个公共的服务价值,而要完完全全按照这个企业自己的利益集团去把握应收。这样一个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跟以前做政府官员那种价值取向其实是蛮不同的,所以这个角色转换里头,最到最低这个冲突其实很大。
播出文稿
高红冰和他的网络梦
记者印象
现在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做ISP以张树新为代表,第二代ICP阶段以张朝阳、王志东为代表,那么IDC阶段呢?高红冰被媒体封了这样一个头衔――第三代网络英雄。
有媒体这样介绍高红冰,“在知情的业界领袖眼里,高红冰像个高深莫测的‘老大’――坐拥资源而声色不动。他深藏不露,很少站到前台,但前台的许多主要表演,又和他千丝万缕相联”。
观众有言
事情就是这样:从官到商,人们的目光含着期待,甚至上升为一个新闻点。反过来,从商到官,人们会想到什么呢?看来社会似乎真到了“商本位”的社会了。
制片人语
没有白云和飞鸟的天空是乏味的。
节目编导在对高红冰这个人物的把握上,注重了他的“商业”和“技术”,编辑思路也较为清晰。但是,严肃的、技术性强的节目也是给人看的,也要诙谐,也要有色彩,约12′和22′处的两次笑声显得难得和稀有。节目开始时,介绍高红冰是“中国网络业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直到节目结束,也没有看到“神秘”,非常可惜。
——施伟(主编)
总的感觉:节目思路清晰,剪辑亦可,看起来感到很流畅。
不足是:节目落进“专业化”的陷阱,,人文的东西太弱,因此感召力也相应被削弱,人物性格特点亦显得苍白。
我认为如果高红冰的选题打十分的话。现在的成片只做出了七分。
——王少华(制片人)
专家点评
如何说梦
9月14日播出的《高红冰和他的网络梦》,把IT业精英人物高红冰推倒前台,与拥有“网络梦”和各种“创业梦”的青年倾心交谈,主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整个节目做得工整,话题深刻,高红冰自己的谈话的一些嘉宾的谈话都很有思想内容,有理论深度。
片中有两处可商榷:第一,现场嘉宾不是网络公司的老总,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他们的发言本身都很完整,像独立的小型报告,但是相互之间的呼应不够,整体性比较弱。在与高红冰交流观点、研讨问题方面,他们的谈话不如现场观众来得更自然、更流畅,整个节目的可观性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第二,片子中插入几次片花,反复地说,每个青年人都有创业梦,他们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高红冰也是一样,但是他放弃的是一条可以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严格地说,这段话并没能概括整个节目的主题。高红冰在谈话中围绕自己从一个政府官员转为企业老板,谈了下海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从他的角色转换的体会中,可以提炼出更好、更精确、更吸引人的提示词。
高红冰放弃了什么固然重要,他得到了什么而且是怎样得到的,更为人们所关心,对那些拥有创业梦的青年人更具诱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