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丝绸,我自己也考虑设计过,因为丝绸是一个古老传统的产品,怎么把它跟现代结合起来,所以现在我们时尚品牌,就是古老传统的面料,五千多年都没变,那么花样上跟设计款式上我给它改变一下,改变的有点西装化,原来我都做中式服装的,那么改变一下,这样年轻人也可以穿,年纪大的也可以穿。
嘉宾风范
发展:
当时,我75年办厂的时候,我们这个蚕丝只要两万五(千元)一吨,后来因为我们随着改革开放,国外都要我们的丝绸,所以我们改革开放发家,是靠丝绸这个宝发家的,外国人都要买我们的丝绸,抢着卖,那么一下子提到,五年时间,提到了二十六万元一吨蚕丝,难道不是发财了,从两万五提到了二十六万,那么我都亲自做过的。那么这个宝,大家都认可的,后来结果呢?大家人人都要做丝绸,不过把这个丝绸做烂了,就是工艺上各方面,可能就抢着要,后来就滑坡了。大家都不要了,这么一来我们企业的压力很大,这个压力我们怎么顶过来呢?我一定要做高档的,那么在九十年代,我九零年就开始就大量的技术改造,保住了这个丝绸的品牌。
品牌的过程:
这个问题很难,当品牌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要消费者认可,第二,设计、包装、服装的质量,国内要认可,还要国际认可,那么这还有一个过程。
播出文稿
万事利以品牌应对“入世” (编导:王晓斌)
主编提示
纺织业在入世问题上是利好消息,是利大于弊的,但通片展示的是挑战大于机遇,特别是要全力抓好品牌的紧迫感贯穿始终。应该说节目给观众和业内人士敲响了催人向上的警钟。
在编辑组接上,要更紧凑一些,把车轱辘拉锯的话砍掉,议论画面更显精彩。
——主编 娄玉舟
制片人语
本期节目仍是作为入世系列《应战》节目之一。
纺织品(包括丝绸)入世无疑是“利好”的受益者,这一点片内展示不够。
如果从入世后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强力品牌与国外名牌产品竞争则没有说明我们缺少什么,并应该怎么做。同时在节目中对沈爱琴这个主要人物以及她的企业没有介绍背景,这从而弱化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制片人 王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