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节目内容     栏目介绍         



增发节奏将放缓(2002年6月6日)


  主持人:罗晓芳

  嘉宾: 银国宏 华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刘纪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主持人:观众朋友我们今天特别关注的话题是增发节奏将放缓,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一位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先生,你好!一位是华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银国宏先生,你好!欢迎两位。

  主持人:观众朋友在刚才的今日检索和今日调查节目中,我们就增发这一问题对部分投资者和45家券商进行了调查,反映出了广大投资者对增发的强烈关注。有没有相关的数据来说明上市公司增发之后的效益究竟怎么样,就此问题我先请银先生来说一说,因为我们知道他这里有一些非常好的数据。银先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统计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

  银国宏: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讲,他投资一个上市公司以后,他最关心就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做的这张图,根据图上显示,在2000年完成增发的上市公司当年,完成之前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可能达到14.3%,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到了2000年完成增发以后,当年就急剧下降到7.8%,等到2001年的时候已经下降到3.2%,而且我们这个2001 年数据没有包括亏损的ST和没有披露年报的纵横国际,我们再看2001年这个数据,同样下降非常明显的,按照我个人理解来讲,如果当年完成增发由于资金投入有一个间隔期,净资产急剧增大,净资产收益率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隔了一年后,净资产收益率如果仍然有这么多的下降幅度,我个人理解至少说明上市公司在资金投入使用效率方面应该说不能令人满意的。

  主持人:可以说增发以后这个效率不增反降,这的确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的呢?这个问题请刘先生你再给我们解释一下好吗?

  刘纪鹏:我想只能说明是募股资金的用途出了问题。集中表现在项目上,如果说我们的项目报批主要是为了通过审批,而不是确实在实际中选到了好的项目,一旦增到钱以后,可能募股资金的项目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挪作它用。比如委托理财、国债的购买等等。它会随着资本市场一年来的变化发生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委托理财和购买国债是否是募股资金允许投资的项目,有没有专款限制它这样做?

  刘纪鹏:我想因为增发这种形式主要是从98年开始。是为了上市公司在收购重组当中的一些特例,采用的一种筹资方式,在当时如果说筹资金是为委托理财,显然是通不过,一定是有比较合理的项目,但是到后期这种特例的筹资方式变成主要的筹资方式。企业是为了通过审批筹到资金来编一些项目,那就必然要发生问题。所以我想如果从体制上去找原因,可能我们确实要考虑到一个新的金融品种的推出,特别是借鉴国际上增发的一些方式。还有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承售力,否则它可能就会走样。所以从体制原因的角度上看,这些增发项目都是经过层层审批的。现在增发的项目正如刚才银先生所介绍的,效益不好。从体制上看我们也应该反思这样的审批方式和审批的过程。特别是在发生了问题之后,审批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反思。

  主持人:确实最近市场是闻增即跌,凡是增发的股票市场的一个反映就是首先把它放在跌停板上,我想知道为什么市场会这么不认同增发呢?银先生你有没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数据统计来说明这个问题。

  银国宏:首先我想跟投资者一起做这样一个统计。从这个图上大家可能会看得比较清楚,一共出现了13只实施增发的股票,或者公告增发的股票。这些股票在公告当日或者复牌以后,有7只跌停,有50%在跌停榜的位置。从累计跌幅来看,基本都达到了8%左右,远远高于同期上证综指5%点几的一个水平。市场表现非常不好,谈到市场原因我想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增发价格,根据我们现在的统计,我们现在的新股发行价格基本上在20倍市盈率以下,增发这种价格平均是在27倍左右,这个是不能接受的。第二个是规模。节奏比较快,在2001年全年的时候仅有18家公司增发,2002年1-5月份就有17家,它的筹资金融达到了105亿。我们在这样一个同样的阶段当中,实施首发发行金额也不过才200多亿。如果扣除招商银行,增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首发的规模。这个显然对投资人来讲,也是非常反感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发以后业绩变化的问题。我们投资者投资是要讲回报的,我们投资者的回报哪里来。当然是来自于上市公司良好的经营,上市公司没有良好的经营,我投资的回报就没有办法落实。我们刚才看到业绩的下滑非常令人痛心的。这个时候我想投资者肯定是深恶痛绝,要用脚投票。

  主持人:为什么上市公司这么热衷于增发呢?我想刘先生再给我们解一下这一个谜团?

  刘纪鹏:我想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在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增值上下功夫,而是简单的利用资本市场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特点。通过审批去圈钱,这样做的好处实际上还是一股独大的模式在作怪。因为在这样一个增发过程中,往往定价都是比较高的,投资者用一个较高价购买同样面值1.00元的股票。其中超过面值的部分都计入了公积金,而非流通股特别是大股东的股份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含金量就得是快速的增加的,因为公积金实际上是按照持股比例来相应得到增加的。这个过程中大股东首先不用花很多的力气就能得到一笔钱,这笔钱在分配上又使大股东的净资产得到提高。所以当然它是乐此不疲、趋之若鹜。

  主持人:所以现在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下面没有掌声,没有人举手欢迎,而这个增发的戏却一直在演下去,但是我们今天看到耿亮先生提出来,增发节奏目前已经放缓。将来还会放缓,这是否意味着政策有一些调整呢?

  刘纪鹏:我想耿亮的这个讲话可能是表达了市场的一个心声。但是这个政策放缓,它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推出,我想可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变化。这里要解释的有两点。一点是所谓放缓的理解。我今天也发现了一个数字说今年1-5月份我们增发的股份达到了16-17只,平均每个月是3只还要多一点。如果是放缓发行,可能这个放缓在定量上会不会至少要调整到1个月1只左右上才能见到实际效果,当然不会停掉,我想从资本市场功能来看,一级市场跟二级市场有一个连动关系,没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如果企业一上市就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再融资功能也是不行的,所以从政策的调整力度上看,一刀切可能是不可取的,它需要一个慢慢的调整。但是从最终的效果看,因为据说后面还有近200家的增发企业在申请排队,如果放缓到一个月只有1只,就逼着这些企业去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比如说高标准的配售方式,当然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需要尽快开拓新的金融品种。大家也注意到今天周小川主席讲话,提出要研究新的金融品种。我想这个是意义深长的。当然这种品种的推出一定要考虑到市场的承受力和中国的国际情,还是那句话,不能照搬照抄。否则还要发生像增发这样的投资者所不接受的情况。

  主持人:刘先生谈得非常的好,其实我们知道市场的政策和二级市场的表现关系非常的大。今天市场对这消息就是持一个欢迎的态度。银先生你认为投资人在理解这个政策的时候,在政策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银国宏:我觉得对投资者来讲,他还是关心增发这问题有没有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这个放缓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初步的措施。最根本的问题可能还是要谈到一个门槛的问题,谈到增发以后资金的利用效率问题。还谈到一个究竟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增发,什么样的公司增发以后能够把钱用好,我想按照我个人理解,我们有基金好人举手制度,上市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公司可以采用增发的方式。自我约束能力很弱的公司,就不应该采用增发方式。采用更高标准,比如刚才刘老师讲到的,高标准配售这样的方式。这样或许对整个优质的上市公司能够体现出来,劣质的上市公司也能够排除出去。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嘉宾。观众朋友确实今天我们谈到了你关心的市场政策,以及增发的问题。希望对你投资有所帮助。需要提醒你的是由于二套节目直播MBA总决赛和世界杯足球赛,我们明天的节目将推迟到凌晨的1:06播出,希望你注意了。感谢收看,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