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曲艺演出被叫做“十样杂耍”,每场十四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压轴”,最后一场叫“大轴”。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的40年代相声顶多就是“压轴”。侯宝林起初排在第六,经过2年的奋斗,最终冲破了老规矩,把相声推到了演“大轴”的位置,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在旧时代,艺人社会地位卑下,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温饱,所以旧相声中含有许多糟粕。侯宝林在当时的环境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坚持不“荤”、不贫、不打、不骂,以趣味隽永的文明相声求生存求发展。
1950年初,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侯宝林和孙玉奎等几位相声艺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们每周开一次座谈会,大家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改进旧相声,编写新相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