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CCTV.COM         



大陆外先锋话剧现状(台湾、香港、马来、尤其是日本)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戏剧接受了东方戏剧其中包括中国戏曲的很大影响,许多现代戏剧艺术大师,都或多或少从我国的民族戏剧中获得启示,汲取了养料。同时,回顾我国八十年代的戏剧活动,有的导演艺术家这样总结说:“我们是在‘东张西望’下进行戏剧革新的。”所谓“东张西望”,乃是指既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的东方艺术明珠——民族戏曲艺术,同时又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各种现代戏剧流派,经过鉴别,为我所用。

  纵观中国小剧场话剧,他们的组织形式多采用剧院外的“工作室”,如蛙实验剧团,鸿鹄创作集团,演剧研究工作室等,但始终是同样的一群人做主力。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体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80年代的所有导演和舞台美术家,吸收了许多西方的东西,眼界打开了,以林兆华、文兴宇为例,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吸收外国的手法,外国的呈现形式,和他们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把70年代舞台沉闷的视觉和听觉形象一扫而光。80年代建立了所谓的“倾斜的舞台”,吸收了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的理论;

  而到了90年代,林兆华、牟森和孟京辉三人为代表,不按过去的方法走,而强调创作理念的个性化,这已经不是在舞台上展现一个新的形态,而是要展现创作的极端的个性,这种极端的个性又是和戏剧美学、和每个人的追求连在一起的,这就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彻底的区别。

  日本的小剧场发展很快,从70年代到80年代再到90年代,现在日本的小剧场有近千处,每天晚上光东京就有三四百处演出。香港也是一样,共有七八十个剧团,其中有主流的,如中英剧团、香港话剧团、演戏家族等,排的戏讲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票房成绩不俗,还有象进念廿面体这样的年轻剧团,一直坚持排非主流的话剧。

  必须承认,中国小剧场的产生发展与国外不同,它既要承担先锋、实验、叛逆的责任,又要成为大剧场的补充,这也正是中国戏剧的状况。但无可否认中国导演对小剧场有天然的适应性,他们一般都毕业于专业院校,上学时大都在礼堂、小剧场里折腾,十分自由,而进小剧场确实比较随意,并在心态与手法上得到解放,这种解放也带来创作上的快感。可是在北京,话剧还并没有发展到能够引领人们主流生活的阶段,一切都是相对的,主流走不动,那实验性的东西肯定只能占半壁江山,主流越大,边缘就越丰富。从一定角度来说,我国小剧场的现有状态是一种落后和退步。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