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社会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不论是早期的文明戏,还是“五四”时期的问题剧,30年代的左翼戏剧,40年代的抗战戏剧……,不仅在新文学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且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名优之死》田汉、《赵阎王》洪深、《雷雨》曹禺、《日出》曹禺、《北京人》曹禺、《屈原》郭沫若、《升官图》陈白尘、《天国春秋》阳翰笙、《风雪夜归人》吴祖光、《上海屋檐下》夏衍、《丽人行》田汉等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
建国以后,话剧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在战斗里成长》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保卫和平》宋之的、《龙须沟》老舍、《考验》夏衍、《明朗的天》曹禺、《红旗歌》鲁煤执笔、《刘莲英》崔德志、《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等。作家们在深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以满腔的热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表达着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作家以很大鼓舞,激励他们在作品中表达出一种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深层感情,涌现了一大批深刻反映现实、揭露生活矛盾的剧本,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等。这些作品,在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和人们的新思想、新干劲时,也揭露了某些与建设高潮不和谐的落后行为和一些人思想中的封建意识,给人们及时敲响了警钟。
然而,随着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开来”,戏剧界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涌现出一些廉价粉饰太平的作品,少数作家只有在历史剧领域展现才华,出现了几部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如《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文成公主》田汉、《甲午海战》李恍等。其中,《茶馆》和《关汉卿》不仅是老舍和田汉话剧创作的顶峰,在中国话剧史上也是扛鼎之作。从艺术上说,这些作品既继承着话剧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在探索话剧民族化、追求一种诗与戏完美结合的诗化风格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为纠正文艺政策“左”的倾向,1962年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座谈会,周恩来、陈毅等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戏剧界带来了和煦的春风,话剧创作又掀起一次新的高潮。尽管仍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影响,但大多数作品生产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较突出的是沈西蒙等人创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在和平年代进行斗争的动人事迹,情节感人,人物个性鲜明。其中,陈喜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不仅在创作上是一大突破,也是话剧艺术的重大收获。此外,《第二个春天》刘川、《雷锋》贾六等,《年轻的一代》陈耘等、《三人行》阳翰笙、《千万不要忘记》丛深、《急流勇进》胡万春等等,也是这时期较好的作品。
可惜,这次高潮很快就低落下去了。1964年,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的发表,随即发动的对吴晗的剧作《海瑞罢官》以及对《北国江南》阳翰笙、《谢瑶环》田汉、《李慧娘》孟超等电影、戏剧的批判,林彪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出笼,一连串粗暴妄断的种种干预,使话剧作家手足无措、裹足不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话剧更被江青判处“死刑”,出现了十年无话剧的真空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话剧又出现了勃勃生机。涌现了《枫叶红了的时候》金振家等、《报童》邵冲飞等、《曙光》白桦、《于无声处》宗福先、《报春花》崔德志)、《救救她》赵国庆、《丹心谱》苏叔阳、《未来在召唤》赵梓雄、《权与法》邢益勋、《大风歌》陈白尘、《陈毅市长》沙叶新、《灰色王国的黎明》中杰英、《血,总是热的》宗福先、贺国甫等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借助于政治的解放,反映民众的心声,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80年代初,围绕着“戏剧危机”问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域外的艺术信息不断地涌入,人们已不满足现实主义戏剧这一种创作形式。受西方戏剧流派的影响,戏剧家们正在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舞台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大剧场小剧场齐头并进,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以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为开端,涌现了《屋外有热流》马中骏等、《街上流行红裙子》马中骏、《魔方》陶骏、《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刘树纲、《野人》高行健、《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刘树纲、《狗儿爷涅 刘锦云、《桑树坪纪事》朱晓平等等具有探索、实验性质的戏剧作品。其中《狗儿爷涅》,《桑树坪纪事》可说是“探索戏剧”的代表作。同时,现实主义戏剧也佳作频出,李龙云的《小井胡同》、苏叔阳的《左邻右舍》、白峰溪的《明月初照人》、《不知秋思在谁家》、颜海平的《秦王李世民》、李杰的《高梁红了》、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刘锦云的《阮玲玉》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戏剧的热潮中,小剧场戏剧也逐步发展,至90年代初已形成高潮。涌现出《灵魂出窍》苏雷、《疯狂过年车》苏雷、《大西洋电话》王建平、《夕照》李景宽、《留守女士》乐美勤、《思凡》孟京辉、《同船过渡》沈虹光、《绿色的阳台》廖维康、《春夏秋冬》赵瑞泰等作品。
90年代中期,演出市场开放,增强了艺术家的竞争意识。独立制作人的出现,民间剧团的崛起,与国家剧团一起在舞台上竞相亮相,形成了八仙过海闹舞台的热闹局面。以谭璐璐为独立制作人出品的话剧《离婚了,就别来找我》(费明)为开端,一举打破了演出市场单一的管理模式,民间剧人正式登上舞台,随后引出了《冰糖葫芦》梁秉坤、《人生一台戏》李冰、《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吴霜、《断腕》王新纪等等。国家剧院则推出了《北京大爷》中杰英、《地质师》杨利民、《商鞅》姚远、《鸟人》过士行、《沧海争流》周长斌、《虎踞钟山》邵钧林等、《九龙吟》李桂仲等。其中《北京大爷》、《地质师》、《商鞅》、《同船过渡》是近年来出现的力作。
50年的历程,50年的风雨,是改革开放扬起了话剧创作的风帆。剧作家们正在加倍努力,以优秀的话剧作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