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 节目回放 1998年 中华医药第一期】这是西医经常使用的注射器的针头,这是中医针灸用的银针。同样是针,它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医的针有孔,而这根针是实心的。换句话说,西医的针是用来往人体里加进一些什么东西,而中医用的针,则是用来刺激人体,用来激活一些您体内本来就有的东西。
【主持人】我想有些朋友已经认出来了,没错,这就是五年前的我,这也是我们中华医药栏目开播的第一期节目。想想时间过得真快,中华医药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五年里,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在国际频道与您相约,其实也正是有了您的陪伴,我们的栏目才走到了今天,并且有了发展和壮大。五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我们却在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回首五年,我们更加能理解珍爱生命的内涵,品味五年,也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关注健康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回首过去,再一次走过五年。
【片花】
【主持人】观众朋友刚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在中华医药栏目开播的第一期讲的第一段话,是从中医的针灸开始说起的。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我手上的那一根小小的银针,几千年来,正是针灸的神奇疗效,让无数的华人解除了病痛、拥有了健康。也正是这一根小小的银针,使得中医药跨越了时空,走向了世界。
【解说】(黑白资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应美方的要求,美国的随行人员观看了一次中医的针刺麻醉手术,正是这次手术,打开了中医走向世界的大门。
【主持人】当时我们就给他看了一个开胸手术,在针刺麻醉下给他做开胸手术的表演,让他看一看,我们在北京医科大学选定了一个肺病的病人,他有支气管扩张,他老是感染,黑格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几个记者进去,我们一开始做他就进来了,他就是从头至尾看我们做,从捻针到做完了,一个钟头一刻钟,很快就把他做完了,由清醒麻醉做的,最后病人马上坐在手术台上,记者就问他你感受怎么样啊,你在清醒状态下做针刺麻醉疼的程度怎么样啊,那个病人就对答如流地告诉他,当时黑格感到真是难以理解,他说了一句话就是surprise,看了真让人感到惊讶。
【主持人】其实惊奇的不仅仅是黑格先生,当时在场的西方记者看完了这次针刺麻醉手术之后都感到十分的惊讶,他们没想到一根小小的银针在中国人的手中会变得如此的神奇,不仅能够解除人的痛苦,甚至还能挽救人的生命。一时间,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充满了对中医的赞誉,而针刺麻醉的神奇疗效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就是在那时,在美国的肯塔基市一个叫杰森的小男孩出生了,29年后,杰森来到了中国,成了众多来中国学习中医的留学生中的一员,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中文名字——叫孙杰生。
【一组运动画面 定格上字幕】
孙杰生,美国人,29岁。
崇尚中国的传统文化
2002年来到中国学习中医。
【解说】2000年,在美国的肯塔基市,孙杰生的中医诊所开张,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特别是他凭借一根银针为病人治疗疾病的方法更是让许多社区居民感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但是,随着病人的增多,孙杰生逐渐发现对于中医,自己只能算是刚刚入门。
【美国留学生 孙杰生】我在美国开两年诊所,在这两年之内,我发现我用中医治疗的病不错,可是我发现有一些病人,可能40%左右,我可以帮助一点,可是我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当然,不管是中药或西药,有很多病人没办法帮助,可是我也觉得不一定是中药不会治疗的原因,原因可能也是我自己的经验不够,我在那个时候在我老家那里没有什么好的中医,没有什么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想我以前在加州学中医的时候,我碰到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就是平心堂这里的王居易,我现在把我的诊所关门一年,回中国。
【解说】和许多外国朋友一样,孙杰生对中国的认识也是从喜欢中国的太极拳开始的,这种阴阳变换讲究人体内在平衡的中国功夫让孙杰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着了迷,随着与中国人交往的增多,中医也开始溶入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孙杰生】我第一次开始对中医有兴趣的时候我在台湾,我那个时候住在台湾,我是在台湾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的过敏特别厉害,鼻塞,打喷嚏,咳嗽这一类的事,可能是因为台北的空气有时候有点污染,后来我就跟一些朋友讲,我在台湾的朋友他们说,你肯定要去看一个中医,他会给你帮忙,所以有一个朋友他就告诉我你去这个地方,我去找一个中医,他给我治疗了可能两、三个月,两三个月以后我呼吸就好多了,而且鼻塞也好多了,所以就说,中医有前途,我自己也开始有兴趣。
【解说】孙杰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孙杰生愈发感到中医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你看他写毛笔字的姿态不是很熟练,但是他告诉我们,他学书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中悟出一点什么,对他日后的行医有所帮助。
【孙杰生】我17岁开始学中文,后来就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到了中医的那个时候,到了发现中医是很有意思,很有帮助,很会帮助别人,我就发现一方面我可以学习中国文化,第二方面我可以学到会帮助别人的一个题目,所以我个人对中医的兴趣就是为了比较了解中国文化,从那个时候开始,从那个角度开始。
【解说】2003年三月份,孙杰生回美国休假,在家里恰巧碰上他母亲的一个朋友眼睛患了很严重的内膜炎,当地的医生说如果一二个星期没有好的话,就必须开刀。看着病人痛苦的神情,孙杰生决定用中医的针灸给他试试。
【孙杰生】我是摸到他的身体,看他的身体哪里有硬结,这个会表现他的经络有问题,我也是用王老师的想法来扎针,他的手法,后来那个病人他躺在那里二十分钟,二十分钟以后他觉得整个身体很凉快,而且他眼睛不痒,第二天眼睛也不红,第三天去看他的西医,他的西医说,啊,怎么回事,你的眼睛看起来怎么那么好,是怎么做的,他说,我是用针灸做的,他的医生很认真地打个电话给我说,谢谢,这个真的很有意思,西方医生也觉得很有兴趣。
【解说】在北京孙杰生居住在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一有空闲他就会来到胡同口的小卖部,与店主聊聊家常。他说学成以后他就要回美国了,他会一生从事他所钟爱的中医事业,以便让更多的美国人也能得到中医的恩泽。
【孙杰生】(背景音乐一直到片花后,)我也很喜欢当一个桥,从东方到西方的一个桥,我可以学中医,当那座桥,把中医传到我老家那里,给别人懂。
【字幕】五年来已经有多名留学生走进了中华医药,和许多学习中医的留学生一样,他们是在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片花
(一组黑白照片定格 )
【解说】(从最后一幅定格照片开始解说)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这些照片的作者就是已经年过八旬的徐肖冰老人。
【字幕】徐肖冰简介:徐肖冰,1916年出生,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拍摄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纪录影片。
【解说】徐肖冰的一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也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没有想到,1974年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一场大病才使他真正体会到了面临死亡的恐惧。
【徐的儿子】西医没有办法了,没招儿了,中医现在提出来试一试,按咱们现在话就是说,死马当活马医了,最后我们家属也是坚持就是要求要试一下
【徐的儿媳】我们是学医的,我们心里也没底了,前头我们觉得有些也可能是正常手术以后难免,年纪大了出现,但是到那个时候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把赵老请来了。
【解说】(音乐) 请来为徐肖冰看病的赵老就是在我们节目中多次提到的我国皮外科的一代宗师,著名的老中医赵炳南先生,在赵老的一生中曾经救治过无数的危重病人,徐肖冰就是其中之一。
【徐的儿媳】他是胆囊结石,手术切除以后一个月,手术以后所有的并发症都出现了,比方说,出现了肠漏,然后又出现了高烧 感染 败血症就是不吸收,就是拉血,一便血就是八百毫升,便盆里头全部是鲜血,在这种情况下,西医所能应用的措施基本上都用上了。
【解说】当赵炳南来到徐肖冰的病床前时,徐肖冰的意识已经不清楚了,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徐的儿子】老爷子那时候逮着谁骂谁,他是烧糊涂了,惟独赵老进去,真神了,不骂赵老,跟赵老很好的交谈。
【徐肖冰】突然醒过来,赵炳南问我,什么不舒服,我就给他讲,插的那个管子鼻子里头,插的太难受了,护士过一会儿就抽,这管子把胃里头什么液什么的都抽出来,从手术以前就查进去,一直插了一个多月吧,我就说这个不舒服,结果赵炳南跟我讲这个可以拔掉,哎呀,我听说医院里头为拔掉这个管子讨论了整个一个上午,就是一拔掉,就完了。
【解说】在万般绝望的情况下,赵炳南的一句话,让徐肖冰的家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徐的儿子】(音乐渐起,一直持续到片花之前)我觉得有一句话安慰特别大,就是有救,西医当时就讲准备后事了,但是赵老看完了以后就是说,还有救,这话,说实在话,这给我们家里人的安慰太大了。当时因为已经绝望了,没有希望了,他告诉我有救,我记得就是三服药,三服药下去,体温就下来了。这是奇迹。
【解说】(赵炳南的镜头慢动,)赵炳南老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许多像徐肖冰老人一样得到过赵老救治的人都会永远怀念着他,在他们以及他们亲人的心中会永远存有一种对中医的感激之情。
【字幕】五年來,中华医药共推出了近300个治疗各种疾病的特色专科,为人们寻医问药打开了方便之门。
【片花】
【主持人】在我小的时候,特别爱踢毽子,而且还有一段童谣让我至今难忘:“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用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每当我想起这首童谣,我就会想起我们《中华医药》节目中曾经介绍过的花毽传人张玉宽,他那娴熟的脚法、精彩的表演让看过的人都非常佩服,令人难忘。那么现在老张又在忙活些什么呢?在我们节目播出五周年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又去采访了他们一家。(大屏幕重放张踢毽的镜头)
(一家三口的踢毽动作慢动,只有音乐,没有解说)
【字幕】张玉宽 花毽传人 49岁(张的画面提到前面)
【字幕】张玉宽的夫人
【字幕】张玉宽的女儿 23岁
【解说】每逢星期日,在北京的街心花园里,都会看到精瘦干练的张玉宽在教大家伙儿踢毽子,看他表演的花毽变化无穷,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解说】张玉宽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女儿参加了工作,老张夫妇两个也退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笑声不断。要说他们家与其他的人家又有哪些不同,那就是他们一家三口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踢毽儿。不仅他们两口子有绝活,女儿还代表北京去西藏参加比赛,获得了好评。你看这满屋子挂的照片,都是他们踢毽儿时留下的精彩瞬间。尤其是张玉宽,他对踢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花毽儿传人 张玉宽】说句老实话,这不是我家的东西,也不是我的,这是咱们老祖宗给咱们留下的玩意儿,是民族的,是咱们国宝,也算国粹,我对得起咱们的老祖宗和我的师傅,和我的前辈,在我这一代,我并没有让它失传,我继承下来了。
【解说】踢毽子起源于中国的汉代,到清朝末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历史上中国人以这项运动作养生之道。为了不让这项传统的技艺失传,张玉宽先生可真是费尽了心血
【张玉宽先生】就像我闺女吧,也算是我的徒弟,她也就是从八九岁,十来岁我教她,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走了500所中小学,让我的下一代,把这个东西尽量的要一代代传下去,让他们看看咱们民族的东西。
【解说】为了这小小的花毽儿,张玉宽付出了很多,他不仅教大家踢毽儿,还经常自己做好毽子送给大家,一来二去张玉宽也就有了很多毽友。而在北京各大、小公园踢毽子的人当中,大家佩服的不仅是张玉宽的人品和踢毽儿的技术,就连他名片上的话,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
中国花毽传人 张玉宽
踢出来的乐子
左面是 世上难躲凡事
右面是 脚下不记红尘。
背面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解说】现在,有许多人在张玉宽的带动下,把踢毽儿当成了自己的健身手段。而要说起跟张玉宽学习踢毽儿的弟子,在北京已经有上万人了,在这些人当中,不论问谁,他们都会跟你谈起踢毽的好处。
【毽儿友】从98年开始,到现在有五年了,这五年通过这踢毽儿,我感觉我的体质比以前增强很大一块儿,血糖也下来了 ,血压也下来了。
【毽友】我没踢的时候,120斤,后来跟张老师学踢毽儿,踢了不到一年,后来我就觉得瘦了,后来我就掉到了102。
【毽友】您看我今年多大了,61了,这个毽儿是越踢越年轻,越踢人越瘦,这是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解说】我们衷心祝愿花毽儿这枝民间艺术的奇葩越开越艳。
【字幕】五年来,《中华医药》共推出《健康话题》近300个,这些话题倡导科学健康理念,始终引领时尚健康潮流。
【片花】
【解说】 在北京香山开往玉渊潭的汽车上,每个星期二上午人们都能看到一位始终站着的老人,他叫刘顺,是东北人,患有弥漫性肝癌,作过两次大手术。由于病情严重,老刘不能坐在颠簸的座位上,这一站,就是将近三个小时。就这样,他也会每星期乘坐往返将近六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玉渊潭,因为那里有他向往的“生命绿洲”。
【解说】 在这块生命绿洲上,活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抗癌乐园的癌友们。和他们站在一起,很难想象出这些人都曾经是徘徊在鬼门关前的癌症患者,他们曾经非常绝望,但求生的欲望又让他们变得坚强。在经受了癌症的痛苦,与癌症搏斗的艰难之后,他们的心灵获得了新生。
【癌友】81年1月做的手术,摘了胰头 胰体,胆囊,胆管,十二指肠,胃四分之三。还有周围十二个淋巴结。
【癌友】我这个人比较乐观,我得了癌症我也没有说想死啊,哭哭啼啼,我没有, 我觉得我死不了,我跟他们说,我跟那个死不了似的,跟那个 花似的,栽哪儿哪儿活。不管旱涝,我都保收。我死不了。我有这么一种信念。
【解说】听了癌友们发自肺腑的话语,看着他们乐观的生活状态和与癌症勇敢抗争的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老刘又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老刘】到乐园这儿一看,我这思想解放了,就把怕死的负担撂下了,不怕死了,人不怕死了还怕什么呢,就锻炼吧。
【老刘妻子】我的情绪可能比他还严重,我一听说得了癌症,我寻思完了,哪怕能活半年也好,可能很难了,可能很快很快就不行了。但是我来到八一湖一看,看大伙都特别乐观,从老师讲课我都跟着听,老师讲的也好像是给我讲了似的,所以我心里就不害怕了。不管怎么的,只要咱们活一天就练一天,所以我就不那么害怕了。虽然做了第二次手术,但是我还想,有八一湖的精神指导着咱们,咱们就不能倒下去,不管怎么难,一定要起来,起来走,起来锻炼。
【解说】和老刘一样,曾经走进我们演播室的孙云彩女士,也曾有过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
【字幕】孙云彩,1980年患双侧乳腺癌,肺转移,癌龄23年。
【北京抗癌乐园副园长 孙云彩】我在这一年半,这告急,那告急,淋巴告急,那还是求生的本能,还是想活。人世间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儿女没有培养成人,好多东西,我还没有来得及尝试,没来得及看,什么是蓝天。所以在得病以后,我最大一个感觉,我看天的时候,那白云都是这么美。
【解说】在抗癌乐园,许多癌友都像孙云彩一样,有着坎坷的抗癌经历,他们说,是抗癌乐园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这里,无论是倾心的话语,还是激情的表演,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大家树立抗癌的信心。
【癌友】雄赳赳,气昂昂,98年的8月份,二次推进手术房,不怕刀子,不怕剪,也不怕见阎王,中国好儿女,勇敢坚强,战胜癌症狗豺狼。哒哒滴,瞧音乐多好听。
【解说】为了不离开这块生命绿洲,老刘在北京长住了下来,他就这样快乐地生活着,从医生宣判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命到现在,已经又过一年多了。
【老刘】于园长有句话,它转它的,你练你的,你看谁能干过谁,我就这么练起来了,所以我到现在,我觉得我不说是胜利者吧,我也不算失败者。我还活到现在,如果没有乐园的精神,我恐怕去年就趴下了。
【同期】得癌好处多,得癌就欢乐,一得癌就跳舞,咱们比健康人生活的还充实。
【孙云彩】(音乐)我用八年的奋斗活过来,活过来那么长时间,现在我已经23年了,我在这个抗癌乐园里舍不得这块地方,舍不得广大的癌友,即使这个地方有的时候还是很悲壮,有的癌症很重的,到后来也不一定能够战胜,但是我在这儿那么多年,我看到一批又一批得癌的朋友,他们有的通过自己勇敢的战斗,科学的治疗战胜了癌症,给自己给全家人带来幸福,给社会解除了一些负担,有的人也不一定都能够活过来,就刚刚你们看到的,黑龙江来的,沈阳来的,还有从南方来南宁的,贵州来的,那么这些朋友们他们到这奔什么呢,我想奔一种精神,抗癌乐园这种精神就是乐观拼搏的精神,能拼搏下来活下来,我们将给社会给未来给癌症研究提供经验,如果拼搏不下来,死了,那也是勇敢地去死,也要体现一种精神。
【字幕】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类靠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死亡,使人生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片花
【主持人】 我们中华医药栏目开播五年来,每期节目都会有一位医药名家通过我们的镜头走进您的生活,对他们的记录,使得中医的财富,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传承。有人说我们是在抢救一种文化,对此我们感到深深的荣幸。现在,我们拍摄过的医药名家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到为他们留下的活生生的影像画面,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在2000年的7月份,我们拍摄了已经91岁的中国著名的老中医刘炳凡老人,在节目播出后的一个星期左右,老人家就去世了。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刘炳凡老人还在整理中医著作。
节目回放
【解说】在刘老去世的三周年之际,我们的摄制组又来到了刘老工作和居住过的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环境依旧,但老人家已经不在了,当我们置身在他的家中时,仿佛又听到了刘老的朗朗笑声,我们这次特意为刘老的家人送去了刘老的录像带和载有他事迹的“中华医药”系列丛书,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
(没有解说,只有音乐,一段家人看录像的镜头。过去解说的加声音))
【刘炳凡的儿子】(音乐继续。一直到刘老的同期结束)
因为这个节目对我来讲是最好的,也是无价之宝,为什么呢,我随时能够看到活动的父亲,就像你们说的,好像他还在屋里一样,有一种亲切感,我一直就觉得他好像还没有过世。
【长沙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在他的悼词会上我讲了一句话,我说刘炳凡研究员是功德圆满,因为在你们播放了他以后,他最后在电视台做了宣传,这个没有料到,就个把月时间,刘老师就去世了,非常的功德圆满。
【刘老同期声】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换慢动特写镜头,音乐到字幕结束)
【字幕】五年来,共有近300位医药名家走进了我们的节目,“中华医药”为他们留下了人生中最精彩的美好瞬间。
片花
【解说】 一天,一封厚厚的信函从海外寄到了中华医药,令大家惊喜的是,信封上粘贴的邮票居然是主持人洪涛的肖像。
原来,这是侨居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苏畅老人的来信,老人对中华医药栏目的喜爱由来已久,最后想出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加拿大为全家所喜爱的《中华医药》主持人申请了个人邮票。
【解说】(音乐。一组老人的照片,需要加拍)苏畅老人已经年近九十了,移居加拿大也有几十年了,老人的一生,足迹遍及五洲四海,但在他的眼中,最美好的还是中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栏目更成了老人情感的寄托。苏畅老人在写给主持人的信中,像聊家常一样讲述着他一家三代的生活,亲切、爱护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寄来了孙女婚嫁的照片,喜气中更透着亲近。老人在信的最后说“如果你同意,我愿以苏伯伯具函”,言辞中处处流露着苏畅长者的关爱。
【主持人】 苏伯伯您好,我想您一定也在收看我们的节目,那么请接受我们中华医药全体同仁对您及您全家最真切的问候。
《中华医药》开播五年来,每天都有许多带着五洲四海华夏同族体温的信函寄到我们的栏目组,我们也会收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话和E-MAIL,这些信函和电话,在我们与您之间,传递着生命的希望,感受着爱的真情。正像我们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中华医药”就像一座桥,这座桥把海内外的观众朋友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五年的时间,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中华医药”栏目也在一天一天的成熟,展望未来,也许我们节目的风格会有所改变,也许我们节目的版式会有所改变,但有一条我们永远也不会改变,那就是:“中华医药”牵挂您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