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名家档案】陈镜合,1937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擅治: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解说】在中国中医急症领域内,提起陈镜合的名字,恐怕无人不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教授就率先在中医急症领域提出了"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和中西结合"的急诊思路,这一观点,经过十几年的临床验证,得到了广大中医院急诊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同。提起陈教授的行医之路,他说,这得从他少年时的一场大病说起。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解放初期,我患了病,异常高热持续一个多月不退,后来我父亲带我去找一个西医看病,那么这个西医是有名堂的,找这个西医一看,他说我是患了肠伤寒,开了一些西药给我,结果回去吃了以后,不到两小时,高烧的很厉害,结果我父亲就说,这么热还寒,因为医生说是肠伤寒嘛,他说这么热还寒,后来就找一个老中医看,结果这个老中医看过以后,用药用过一个星期以后,全部退烧了,自此以后,我就对中医很感兴趣了。
【解说】1964年,陈镜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成了一名年轻的内科大夫。由于刚刚从理论转到实践,对中医的临床还理解不深,因此他常常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套用中医的处方,结果刚到临床没多久,他就有了一次教训。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我开始出来工作的时候,收治了一个病人,那个病人是高血压,因为事前我看了一份杂志,这份杂志就是介绍用菊花三两治疗高血压,吃三天停三天,吃三天停三天,效果很好。那么我就认为它简单,不用辨证施治,所以我就还是照搬过来,用菊花三两来治,吃了两个三天以后,这个病人越吃症状越来越多,病还不好,后来我就找一个老中医会诊,这个老中医一看,是脾肾阳虚,开的是附桂理中汤,用这个附桂理中汤用了大概三天以后,慢慢慢慢症状逐渐好转,血压也慢慢慢慢下来了。
【解说】这件事使陈镜合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医,一定要在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下,用中医的思维方式,以中医为主,用中医的理论去指导临床和科研,这样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优势变得更优,我们的劣势变成我们的优势,很简单,你说产科不是我们的优势,中国人几千年不生孩子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其实产前病、产后病都是我们中医的优势,难产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可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结合起来发展我们的中医。
【解说】陈镜合经常告诫年轻的中医师,在自己的中医基础没有扎实以前,千万不要受所学过的西医理论的干扰。只有在自己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有了深切的体会后,再考虑结合西医的优势,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有些人说去看病,医生开个处方,开个中药,又开个西药,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这实际是中西医"会合",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有目的的在不同环节的结合,现在他们这种中开中药,中开西药,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油同水混合,还是水同油,我们讲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氧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了水分子,他既不同于氧分子,也不同于氢分子,变成了水,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解说】陈镜合在临床上也积极的探索,他在总结传统中医对冠心病从瘀、从痰、从湿、从虚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又提出了从郁论治的观点,受到了同行的赞扬。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在临床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冠心病的病人,他合并了神经官能症,就是心血管合并了神经官能症,他除了心血管的症状之外,还有很多神经性的症状,根据这个情况,我就考虑,光是从痰、从瘀来论治的话,效果可能就差了,不一定那么好,我就考虑从郁论治,就采用我们所用的越鞠丸,来解郁行气,加上活血祛瘀,治疗的效果都还比较好。
【解说】不久前,陈镜合接治了一个患慢性心衰的病人,当病人被送来时全身水肿的很厉害,病人心跳每分钟达100多次,病人的家属已经为病人准备好了后事,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陈镜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镜合】
我从中医的辨证一看,完全是个阳虚、肾不纳气的症状,那么我就用温阳利水、温肾纳气这样一种治疗办法,这个病人经过两个星期慢慢慢慢治疗以后,他逐渐水肿消失了,以后我们就用真武汤,继续治疗两个月,这个病人就能够生活自理了。
【解说】行医近四十年,陈镜合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独到的观点,他的许多著作成了年轻中医学习的教材,而他高超的医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也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笑声。
编导:朱勤效 摄像:杨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