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记得当年,我爱中医,别辞故乡,习岐黄仁术,除瘟治病,杏林遣法,救死扶伤,同学推敲,师心诲授,不负韶光日日长,曾记否,读伤寒灵素 背诵条章"。这首诗是余绍源1963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时写下的,四十年的治病救人,潜心专研,终于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期望,继承家传,再造歧黄,回想起刚刚进入到中医这个浩繁的海洋里时,最初的认识就是从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开始的。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中医把阴看成是一种能够看到的一种器官,一种物质,气就把它当成一种完全是功能性的问题。所以说中医的阴阳不是虚幻的,是一种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
【解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曾经提出脾胃病的治疗应该以补为主。但是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余绍源根据广州的地理气候特点认为,现在脾胃病治疗应该以运化为主。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我觉得核心就是这个运字,运化的运,胃肠最后就达到运化,你看我的这个方充分体现,比如大便不通,我也是用些运化肠蠕动的药,所以我采用羌活、防风,我是用这类的药,为什么呢,就是它能使得胃肠蠕动,加强蠕动的力度。
【解说】偶有闲暇,余绍源都会来到广州的古文化街上,在古玩字画店中流连忘返,仔细品味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享受着它们带给他的快乐.由于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余绍源诗词歌赋都有很好的功底,特别是当他学习了中医以后,更加感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对学好中医的重要.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因为古书都是用古文字写的,所以如果你古文字不精通,你看不懂就不能够理解它其中的内容。
【解说】金元时期有一首著名的汤头歌诀《清胃散》,它是这样写的"清胃散用新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但是余绍原在临床中感到他并没有讲出此方的真神,于是他把这首汤头歌诀作了改动。"清胃新连归地丹,胃中火热上新顽,牙龈糜烂唇腮肿,泻火滋阴凉血间"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最重要是后面一句,泻火滋阴凉血间,也是说它主要功能是一个泻火 一个滋阴,一个凉血,这三者才是它的主要的功用。
【主持人】1970年,余绍源响应政府把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号召,回到了家乡惠州.由于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差,有许多急症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送到医院时已经很危重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城市很难遇到,这使余绍源有了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有一天清晨,一名男子抱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急冲冲地闯进了医院,余绍源看到孩子昏迷不醒,浑身出现了紫斑.他仔细检查后认为,病人患的是急性脑炎.结果几服药下去,病人的症状就缓解了。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那个小孩从中医角度来讲呢,就是卫气营血,已经进到这个血分去了,是最后的一关了,这个病人经过治疗好以后呢,我感触很大,我觉得如果我没有这段的经历,可能我以后也碰不到这样的病例。
【解说】十年的农村生活让余绍源得到了很多,而余绍源高超的医术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健康.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有很多病人都是通过电话请余绍源诊治的,由于诊断准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于是当地人送给了余绍源一个“隔山开炮”的雅号。对此,余绍源十分感慨,特地作诗一首来纪念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出诊归来月正中
满身尤带稻香风
病孩安睡知无碍
药石欣投信有功
剑胆驱邪能伏虎
琴心却病可降龙
雕虫小技酬心愿
父老相逢一展容
【解说】1983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对胃部炎症的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余绍源和同事们在临床中发现仅用杀菌的方法治疗胃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一部分病人虽然杀了菌,但是症状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更严重了.针对这种情况,余绍源筛选出了四味中药制成"胃炎清"药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余绍源】它侵犯人体以后引起一系列湿热的症状,因此我们就以这个清热解毒的中药为主,辅以理气、益气和活血的药,我们也做了动物实验,也做了临床试验,而且我们现在的确也是用这类的药去治病,那效果还是不错,菌杀了,病人的症状也改善了。
【解说】竭力磨砖祈作镜,诚心点石欲成金.这个座右铭跟随余绍源行医已经四十余年了,治病、育人、写书也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余绍源】中医说六十成材,也就是说到六十岁这样一段年龄他才能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
【医药名家档案】余绍源,1940年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协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及消化系统疾病。
编导:赵燕 摄像:杨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