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日,两名MBA毕业生走进北京同仁医院,这是她们上班的第一天。此刻她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我参加的都是和医药有关的公司的招聘,还有一些咨询企业、银行,那天我看有家医院,觉得挺新鲜的,就应聘了。”“我希望能改变医院现有的管理体制,要协助医院引进先进的东西。”
上班一周后,经过考察,两名MBA毕业生对医院管理的现状写出了一份调研报告。
这些MBA毕业生对医院是非常关注的,他们对入世后医院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使院方感到非常惊讶。清华北大这些工商管理硕士对医院的熟悉,对医院前景的忧虑和改变现状的愿望,比圈内人还强烈得多。这一点使招聘方觉得比较意外。
让人意外的不只是外行对医院管理的熟悉,而是这种专业化的审视把医院使用怎样的管理人才的话题再次摆到了桌面上,究竟谁管理医院更合适,是专家,还是 MBA?MBA 走进医院,带来了什么?
“我们现在管理干部的队伍,就是医疗卫生系统里的现有人员,绝大多数是经验型的管理干部队伍。所谓经验型的,就是从医务人员、护士、医生中选拔出一部分来参与管理,到岗位之后慢慢学习管理,适应管理,慢慢由管理外行转为管理内行。”
国内医院中高层的管理者绝大多数都是从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转过来的,专家管理医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理由很简单:专家是内行,不懂医人怎么能够管理医院呢?
“工业化时代,人才提升是靠经验。你是最好的工人,就提升你当工头,干得最好的工头就可能做经理,最好的经理就可能成为总经理。这样经理有什么特点呢,可能他看见工人用铁锹挖土挖得很别扭,他可能就自己拿起铁锹挖几下,示范给他看,‘怎么样,我搞得定,我做的比你做得好、到位’这样情况下,领导才有权威。”
所以,专家们的领导权威、管理才干的基础是他们的医疗技术。他们常常身兼数职,既要管理医院的某个部门,又要出专家门诊,有人还要带研究生,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也不能落下,专业和管理职务又常常使他们分身无术。北京同仁医院的院长韩德明是耳鼻喉科的专家,除了医院的行政事务,每周四是他的门诊。他觉得:“严格说起来的,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家,因为我太热爱我的专业了,我干了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从我的专业发展来讲,也非常有前景。”
专家们常常就是在管理和专业之间奔忙,而他们的专业是多年心血所聚、不忍放弃,行政管理职务又是责任所在,不敢轻慢。但是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两者兼顾实在是不容易。
“真正的医学专家会按照医学本性的要求,去决定这支队伍按照什么方向运转。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医学专家都有管理才能,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医院中同样需要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同样涉及到财务当中的知识、经验,如果这些工作仍然依靠医疗、医学出身的这些人,就可能既损失了一个好大夫,又没有培养出一个好的财务处长。”
如果说,专家当管理干部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历史阶段的选择,那么今天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医院这种传统经验型管理干部队伍时刻面临着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转变挑战。
医院长期品牌的形成,是历史形成的、传统形成的、国家投入形成的,但未来的品牌绝对不会通过这种方式,未来每家医院都会寻找到自己的经营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而谁在打造品牌方面更有经验,更有能力,就应该请谁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到底哪些医院能够存留下去,哪些医院应该关停并转,要通过社会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样的选择就要一点点的实现,那个时候就不是政府行为所能决定了,要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取舍,而这一天不会太久。”
一家医院,医务人员多则上达几千人,每年的门诊人数有百万之多,简直可与一个大型企业相比,而专家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管理知识的培训,仅凭着医疗经验,的确有点力不从心,医院对科学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的需求让专业管理人才慢慢浮出水面。
“我不愿把病人称为患者,我愿意把他们称为顾客,他就是我们的顾客,希望能对待好我们的顾客。”医学专家与管理人才的不同之处在这句话中得以充分体现。“使医学专家解脱出来,可以专心于自身业务的提高,既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又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医院更具竞争力。”
尽管这些专业管理人员走进医院并不意味着现在的经验型管理人才马上就要退出,但她们的存在已经让大家感到压力。
“实际上引进MBA人才后对职能干部具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我觉得有压力不是件坏事,应该把它转换成一种动力,也就是说要让每个人觉得‘我要更好,我不管多大年龄,我要去学习,我要更新自己,我要保持一种青春活力。’”
而MBA们也在思索,在完全没有医药背景的情况下去管理医院,自己的宏图壮志能否实现?医院和MBA能不能合作愉快?这些风险都的不可否认存在着。MBA的加盟有点类似军队里的空降兵,毕竟在这个行业占大多数的都是学医、学药、学卫生出身的,一个学商科的人加盟进去,他的命运可能会像空降兵一样难以捉摸。也许他的一些主张,从长远看也许很有意思,但在短期内未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有些想法在学医的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但学商科的人会觉得这未尝不可,所以这些时候的“空降兵”都需要一些后援。
实际上MBA是单纯的带着一种管理的知识、理念走进医院的,不见得摇动很多医学知识才能很好的和医院融合,他们只要懂目前医院的管理一些运行机制后再加盟这支队伍就可以了,而且有时候外行对医院传统经验型管理上一些弊端会看得更清楚。
虽然MBA在中国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可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他们还没有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每当他们走进一个新的领域,总会引起人们过高的期望或者过分的担忧,医院也并不例外。
因为如果把MBA想像成是万能的,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是无能的。
因此我们应该说,走进医院的MBA不大可能成为一名好大夫,但是如果环境允许,他作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的机率将会很高。
2001年1月,同仁医院收到30多名清华大学MBA的求职信。
(编导 杨乘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