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主持人     我们的团队     问卷调查         



《走进家政培训》


  现在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如果你忙于工作和应酬,没时间打扫卫生和做饭,可又想要家里干净,又想按时吃饭,怎么办?答案当然是需要一个家政服务员了,不过今天说到家政服务,它的内容可不仅仅局限于做做家务带带孩子,这就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家政服务培训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家政服务培训这几个字听起来真的还挺新鲜的。

  几乎是各种职业都能找到自己对口的培训学校和培训课程的今天,家政服务业的培训却还不多见。不久前一家职业培训学校的一次普通的开学典礼,就引来了京城不少媒体的关注。

  2002年4月6日早上刚刚九点,北京市富平技能职业培训学校操场上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这些学员都是来自湖南山西等地的农家姑娘,他们身穿统一的校服,看上去十分兴奋,这是来到学校学习的第二批学员。第一批学员在这里已经学习了三周的时间。这两批学员大部分是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招聘后送到学校来,在这里培训学习28天之后,她们将会进入用户家庭,开始真正的家政服务工作。

  从家政服务的需求看,在城市中,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市场。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九个城市家政服务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1500万个潜在就业机会中,家政服务的岗位可达到500万个。从对几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来看,家政服务的岗位是求大于供,家政服务员非常紧缺。一方面是家政服务员的紧缺,一方面这似乎又是一个非常容易进入的就业空间。在很多看来,家政工作就是做做家务、看看孩子、照顾一下老人,这个看上去门槛不高的行业,真的有必要进行培训吗?

  在学校的课表上,我们看到,从军训到安全知识、从家电使用到清洁训练,从超市采购到烹饪,从礼仪训练到心理激励。课程的设置几乎含盖了家庭中的大小事情,从各专业学校聘请过来的任课的老师,向他们传授着有关家庭的常识。不长的28天的时间,学员们紧张的做着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索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还孩子可能是液化气罐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有开过液化气罐,有的甚至连电饭锅也没见过。甚至我们教孩子怎么打电话、怎么打手机、怎么使用银行的卡、怎么……,邮快递、有包裹、寄款这些,都要教。他们那种技能方面、见识方面,他们都需要一些培训的东西要进去。”

  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年级都不大,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在家人的面前,他们都还是倍受呵护的孩子,城市在他们看来是丰富而未知的。李改兰,山西姑娘,来培训已经有三周时间。我们问以前在家里炒菜吗?她说:“一般在家都不做,就是打扫一下卫生啊,做饭都不用我做。来这儿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这会差不多了,这会能做出几个菜来。”当我们问她是不是想一直做家政,她摇头:“不是,反正做家政是作为一个跳板,反正得一点一点做起,我想做这个适应环境,然后我再慢慢适应一些生活。”皮云云,湖南人,一个爱笑的女孩儿,来到学校刚刚三天。她告诉我们:“当时来得时候特别兴奋,现在,学的东西还是我们以前没学过的,东西还是能学的挺多。其实也没什么可忧虑的,看自己的适应能力了。在家里也就是扫地拖地什么的。我想如果不大这来学习的话,可能进入别人的家庭不能适应,但是通过培训以后应该会吧!对于将来跟他们说的一样,把它当成一个跳板吧,不知跳到哪里去!”

  李改兰和皮云云的想法,是几乎所有从事这一行的人共同的心理。家政服务的内容并不复杂,用工形式十份灵活,收入也还有些吸引力,可多数的人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技能而言,掌握起来可能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稳定的心态,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准备好的,这或许是培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 --- 职业心理培训。索桂芝说:“现在就业的压力非常拥挤,从事家政服务员对他来说是最节省的一步,肯定现在来的比较容易,那么实际上家政服务这个行业也不是很好做,也是要有一定的技能,不仅这样,还需要你又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一直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态,才能在这个行业站住脚。进入城市以后是带着很多梦想来的,孩子这个梦你是不能击碎他的,他肯定是要存在,你是击不碎的。 当你走向岗位以后,每天心不在焉,每天总是在做其他的梦,跟你这个行业很远,甚至很远,那我想有点不现实”郭金凤也认为:“我们做家政服务员这个岗位,它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 ||| 他在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跟客户相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好的心理准备,他很难在这种环境下独立的工作,并做到客户满意,所以这种心理准备、技能准备和思想准备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服务员的培训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是教育的重点。”田光哲也深有体会:“把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培训课程给它分切为若干个小的模块,然后进行指导,||| 这也是我们提倡,我们现在也在十个城市的家政服务试点,希望能够推广这种做法。非常适合非正规就业。尤其是家政服务人员这个岗位。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与支持。”

  以前是由用人家庭承担的培训工作,现在有了专门的培训学校来完成。可想而知,当做好了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时,家政服务员适应和接受新环境也会更加快捷、更加自然。而且做一种职业,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从业记录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自身价值、取的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家政培训不管对于家政服务员、用人方还是市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汤敏老师说:“我跟茅予轼老师做这件事,我们的想法更远一些||3030 我们认为有一个好的学校,经过比较好的训练,就能弥补这样一部分不足,而且建立一种信誉度,如果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能够把这个能够作弥补的话,我们认为能扩大家政服务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如果扩大化了,一个解决了就业,二一个又解决了我们很多家庭的后顾之忧,所以事一个双赢的局面。”索桂芝也认为:“对我们的客户来讲,家政服务员进到这个家庭,他就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有一定技能上的准备,他们双方进入角色就比较快,我认为是这样,同时对社会来讲,这个行业就存在了预定的规范性,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培训,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也有一些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他才能进到这个行业当中来,这样就避免家政行业可能存在的一些良莠不齐的状况。”田光哲也表达了同样的体会:“她自己有了一个职业生涯的一个发展、一个提高,作为职业发展来说,她肯定是往前走了,这是作为学员来讲,作为市场来讲,学员得到了培训,培训机构挣了钱,反过了又能够在去培训,客户又得到了满意,你说这不是一个良性循环吗? 这个循环关键点就是要让人家看见亮,愿意往前走。”

  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是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务劳动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自我服务走向市场服务将是一个发展趋势。今天,日益得到重视的家政培训市场,将是这个行业能否良性循环的关键。面对一个刚刚启动的培训市场,培训机构更多的应该是注重培训质量,而社会则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我们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当我们体味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欢乐的同时,不知您是否想过,如果失去了劳动的机会,那将意味着什么?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也许,您身边就有下岗的姐妹,也许您身边就有贫困的家庭。但是,党和政府一直牵挂着群众的冷暖,如今,“送温暖”活动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经常性活动,各级政府领导深入基层,不仅仅是送米、送面、送钱、送物,更重要的是送去了致富技术、送去了岗位、送去职业指导、送去创业优惠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赵惠,46岁,原北京市花岗石二厂供应科科长,2001年下岗。和许多失业人员一样,老赵面对未来的生活不禁有些茫然了,她告诉记者:“我孩子当时/正好刚考上高中,交学费,刚开始交600块钱,手里当时有400块钱,借吧,这月借完了,下月怎么办?/这就跟等米下锅有什么区别。而找一份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岁数在这。”老赵虽然做了多年办公室的工作,但手里却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帮着赚钱,于是心理犯了难,我能干什么呢?正在这时,他听说社区要招保洁员。火烧眉毛需要工作的老赵心想,反正扫马路不需要技术,可能比较好干,于是便出门到街道报名去了。赵惠说:“报名的人确实不少,但是他经过审核,你符合这个条件他就招收你,第一你是不是下岗特困这一块,再一个年龄,他照顾年龄偏高的这一块,当时年龄子限制是45,去年,我整45。”没想到年龄大,家里穷这以往找工作时难以启齿的话到这时却成了优先条件。虽说老赵条件符合,但真正在交报名表时,他还是犹豫了。她告诉记者:“当时候来得时候,心情也不是那么平静,说干那个保洁好象说,太简单的工作,咱们干的脸面也不怎么好看,别说我这,就是普通的一个工人,让他过来,干保洁,刚开始他心里也不平衡。”可是为了孩子,等米下锅的老赵也想不了这许多了,硬着头皮好容易报上了名,可还没开始干活,却先被通知要上保洁员的培训课,这下老赵的心理更不平衡了。她自己心里嘀咕:“吃不上饭,还有心思去培训?那扫马路啊搞卫生培训有什么用呀,谁还不会扫?只不过说你认真点,你就扫的干净点,当时就这么一个概念。”

  不平衡归不平衡,课该上还得上。因为政策规定,当保洁员必须先考取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仔细一琢磨,反正这种培训是免费的,而且多学会一门技术,兴许对以后找工作只有好处没坏处,想到这老赵拿起课本,乖乖的作起了学生。老赵开始上课了。赵惠自己回忆说:“那时候(也)不知道培训完了一定有工作,只能说有这个机会,你就要跟,你有这个机会就要试一试,你要不试,就彻底没有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老赵认真投入到保洁员的学习中去。培训课上,老赵找到了心理平衡。 赵惠说:“通过培训也给咱们讲了这些,说咱们干什么工作,都是为咱们的国家为老百姓,说人家别人干工作还有为你服务的,你为别人服务也是应当的。咱们前辈来说石重阳,这个咱们也知道,我这岁数也知道石重阳,环卫工人,他这种辛苦,也是为老百姓。(认识)就是一点一点,一个小台阶一个小台阶走上来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原以为保洁就是只动扫把不动脑的老赵,几堂课下来他明白了。赵惠说:“(原来)就认为扫得干净了,到时哪点脏,多扫点,扫干净了,得了。(现在)当然说知道了,是经过培训以后,老师说保洁有什么规范,有什么标准。这标准一点一点知道的越来越多。”

  这一条一条的规矩标准,培训老师还给编进了书,自认为年纪大记性不好的老赵课后还得经常多翻翻多看看。培训课程结束后,老赵顺利通过了资格考试。由于培训之前街道办的领导们就已经把岗位准备好了。所以只要考试合格,就能顺利走上保洁员的工作岗位。老赵又有工作了,他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干得格外卖力。渐渐的,他的热情感染了身边的居民,并得到了他们的尊重与理解。对此她感受颇深:“邻里之间,街道住的居民农民也是一样,你要让她认可你的时候,你要先帮助他。就像交通队一老头,可能脾气倔点,他到东西就是时间掌握不好,我们清理完了,就倒出来了我们一个同事就问他,这个时间不让倒,得下午4点半以后,他说,有文件嘛,拿出来我看看。逗我们哭笑不得,又不能跟人争,又不能跟人吵。我最后就逮一个机会,我先聊天帮着他倒,用铲把筐刮干净了,就这么说起来,以后再跟他说这些,以后互相维持一下,因为如果这点卫生弄不好,也影响你那,一点点沟通吧。这样关系都处好了以后,每次有什么活动,就这点我们不发愁,需要提前一个小时,提前俩小时把活干完了。我们不发愁,因为这些人帮着我们保洁。

  老赵在街坊中的人缘越来越好,他的领导才能也在队里凸显出来。如今老赵已是这个大社区保洁队的队长,此外还兼管社区便民市场的建设。老赵的业务又繁忙了起来。一场简单的培训不仅解决了老赵家的燃眉之急,而且还再一次成就了老赵追求事业的愿望。再就业援助活动在全国开展以来,各种各样的再就业培训班比比皆是,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里,就能象老赵那样接受政府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并成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有些下岗人员再就业过程中可能会转行或换个工种,那么如何去适应呢?首先一个就是要转变观念,再一个就是要尽早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老赵就是通过培训,走上了新的岗位。目前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就是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使他们具备竞争能力。一场免费的再就业培训使老赵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位置,同时也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而济南泉城广场上的一次偶遇使下岗多年为生计所困的刘丽美意外得到了一个工作岗位,说起这个过程,颇有些奇遇的味道。

  刘丽美,42岁,原济南钢制家具厂工人,1998年下岗。刘丽美一家四口人住在一间不足17平米的小屋里。自家搭的小阁楼、自制的电视架和吊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总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张大民一样,她也下过岗,现在则是一名普通的保洁工。对很多人来说,这份工作并不起眼,然而对于她,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刘丽美告诉记者:“找着工作以后,确实真是,一家人甭管老婆婆也好,我对象也好,一家人就觉着很高兴,有说有笑的,你看,不管怎么说有了工作了,它有固定收入。你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不用管一个月给二百给三百给四百,就是每个月能发工资,我们就安排这一百块钱干什么,那一百块钱干什么东西,能分能搭配了,就能掌握好这个家庭。”

  对生活的满足,也许正是源于刘丽美从下岗到上岗之间,走过的一段不太平坦的路。刚下来时,她做过家政、卖过衣服、后来摆过地摊。直到去年的秋天,她背着书包在泉城广场上卖东西。刘丽美说:“在广场上卖吹泡泡,就是那个荧光棒。卖那个东西,保安也撵。我就穿这个衣服,当时在广场,因为它兜很大,能多装点货。那也巧了,正好一个要得挺多,就是要20个小泡泡,我就从布袋里,当时也穿的这个褂子,就从我褂子里拿出来不够,就叫过我孩子来,就从兜里拿,这个时候保安给逮住了。东西给没收了,孩子也哭,孩子说妈别疼,别着急,当时孩子也挺懂事,孩子安慰我,我说你回家吧,我说我自己逛逛,孩子不放心,不放心,孩子说妈咱上那边去看看去,那边是干嘛,当时不知道是招工,过去看看去吧。” 至今刘丽美还记得,那天广场上-人特别多,很多人都在咨询、报名。那是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一次再就业援助大型宣传活动。刘丽美描述当时的情景:“看一圈,都是一些挺年轻,都在招工,人都填那表,我也没文化,表也不敢填,确实我也不敢填,就转了看了好几个。俺孩子当时说,妈妈你看这位年龄大的问问吧,我说年龄大的,我也不敢找,你说填这个表,当时考虑着自己不会填这个表,孩子也可以填,就没这么考虑,就转回去了,转了好几圈,还是问那个年龄大的吧。年龄大点的,怎么称呼,咱也不知道,我想肯定礼貌的话,喊一声老师傅。我说老师傅,真是我想问一下,我想找份工作,看看能不能找一份适合我的工作,我就先把我的情况,我也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可是我家庭条件,我是急迫想找份工作,就是我一天我也不能等,就想找这个工作。”刘丽美忍不住跟那位老师傅说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婆婆有病,丈夫工伤致残,女儿正上学。说到当时的情景,刘丽美还很激动:“当时他一看我哭得脸上,孩子后边跟着。家庭确实一看挺难。他一看咱就是风刮雨淋,说真是和要饭一样,当时卖那个泡泡净是汤,装到身上这都是。”

  刘丽美对当日的情景印象太深了:“你的家庭太困难了,他说,我想办法一定尽一切力量给你找份工作,我说哎哟,老师傅你找不着就算了,你这一句话我就挺感激了。他说不行,我一定给你找,当时我说,我说太谢谢你,你一定说话算数,我等着你。他说你放心吧,回家等两天,你听信,把电话号码给我留下。当时我给他电话号码的时候,我就抓住他的手,我说老师傅你可一定给俺想办法,说话算数。他说一定一定。他说,你回家等着去吧。当时回到家里跟俺对象说,俺对象还不相信,你怎么能上局里参加工作。俺孩子说那老大爷挺……,俺孩子喊他老大爷。那老大爷对俺妈妈很热情。俺对象说但愿吧!”

  第一天时间是那样的漫长,第二天,时间是那样的漫长。“第三天就给我来电话了”,刘丽美说,“让我去报道去了。当时俺一家人感激得怎么说,有份工作了。你想想这个年龄40来岁,找工作确实不好找。”被刘丽美称为老师傅的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出了肺腑之言:“作为咱们政府部门,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怎么样帮助咱们弱势群体,特别是家庭困难的,能够帮助他们能够找到工作,有点生活收入,缓解家里困难,作为咱们政府工作人员来讲,是份内的事。后来通过办公室给她把情况联系一下,去当清洁工。” 刘丽美一家碰上了好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被称为老师傅的人还经常来看望他们一家,尽管他的日常工作非常忙。

  刘丽美并不知道这位老师傅的真正身份:“当时让我上局里上班时候,我心想找老师傅,哪一个是,结果没找着,我就找这个办公室的张主任,当时我说,一个老师傅介绍我来的,当时也不知道他姓名。当时我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当时也没看,也没注意,他不是有个那个牌(工作证)?我一看这么面熟,挺面熟,不可能呀,当时琢磨着不可能,到第二天再去仔细看看,仔细看看,看看相片也不可能,当时是一个老师傅穿着一个夹克。结果以后偶尔间,上电梯下电梯的时候碰见了,一看,哎哟,我说老老师傅你怎么也上这儿来了?他说我就在这工作,当时我一愣,突然想起来了,一看,他往那走,一看他开那个门,这才知道是局长。”

  后来王局长对我们说:“她到了机关这一块去干清洁工,干得很好,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也是尽心尽力,没早没晚,辛辛苦苦。”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渴望自立,但总会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自立,需要得到别人的扶助。对于这些人来说,送岗位也许是最直接的帮助。刘丽美是幸运的。不过,与其说是局长帮她找的工作,不如说是再就业援助给她带来好运。其实有很多人也都象刘丽美一样幸运。比如说,北京的李国伟,她的求职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她的身边一直有一位职业指导员在帮助她。

  《求职记》

  李国伟又失业了。那天他打电话来说准备第四次去求职,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职业指导员王玉华就通知她一起去参加一个专为下岗女工举办的招聘会。参加招聘的人很多,她一边寻找着合适的岗位,一边不时的回头和身边的王主任交流着应试的对策。几经洽谈,很快她便有了结果,有几家单位都邀请她去试工。招聘会上不小的收获使李国伟感到满足,和两年前初次求职时的尴尬相比,他越来越能自信面对求职面试这一关,因为每当在求职遇到困难时,他都会遇到一只援助的手。

  我们还得介绍一下,李国伟,北京抄手胡同居民,1999年从原企业下岗。社区职业指导员王玉华曾多次提供应聘机会,并指导其面试技巧。李国伟和王玉华以前并不认识,充其量也就是胡同口来来往往地见过几面,是失业使王玉华主主动与李国伟相识,并成为李国伟的求职高参。更是求职使他们有了几次亲密的接触。

  那天我们去采访李国伟,就在我们把镜头对准他时,我们发现李国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他也很爱美,这使我们无法想象到,就是这么一个爱美的李国伟,第一次求职失败竟是因为形象问题。

  那时侯李国伟已经待业一年多了,心里正着急。王玉华听说后主动找上了门来。王玉华告诉李国伟说有一个洗染店有一个工作,问李去不去,李说去。由于李国伟从未经历过应聘场合,于是王玉华就陪他一起去面试。当时,李国伟倒挺快的,一会儿就来了,来了以后,骑着车,带着孩子,匆匆忙忙,衣服也没换,当时一点准备都没有。结果头一次求职便出师不利,王玉华认真分析了失利的原因。李国伟回忆说:“她告诉我说你稍微打扮一下,别老在家。其实你要收拾收拾挺好看的,怎么也不打扮,就这样出来了。”王玉华也来了劲:“第一次不是没成功嘛,自己在家待着,挺烦的,自己心里就想,我非得给她找一合适的让她能够又适合她,又让人觉得不错的。”

  在王玉华的介绍下,很快李国伟又得到了第二次面试的机会。王玉华说:“当时劳动科通知我们,说西单华胜服装店招导购员,说你看看你们那片的居民,失业人员谁去。我当时第一个就想到李国伟了。”这次李国伟吸取了上次应聘失败的教训,注意了应聘形象,“结果这回李国伟通过第一次吸取教训,没带孩子,自己稍微一打扮。他还挺精神的。”李国伟说当时他化了妆,还穿了一套黑色的西装去了。当时面试就合格了。打这以后李国伟开始上班了。李国伟干得挺不错,他们的经理觉得她挺好,就提拔她当了班长带班,工资也给她涨了点。但是好事多磨,没过几个月,华盛服装店倒闭了,李国伟再一次陷入失业的窘境。王玉华告诉记者:“回来以后,当时她有点不好意思了。说我又下来了,老麻烦您,真不好意思,我说你别着急,再有机会,我先想到你。”

  没几天,民族饭店又有名额了,在王主任的陪同下李国伟参加了第三次面试。王玉华回忆说:“一开始说客房要人,我们都去了,去了好多人。当时他要的人挺少的,后来都在底下等着,经理下来,下来以后挨个填表。后来说我们要一个收银员,他就这么随便一念叨,李国伟当时挺敢说话的,她说经理您看我成吗,我干过。结果一试就成功了。”

  由于面试中自信的表现,原打算应聘客房服务员的李国伟却意外得到了饭店收银员的位置。求职路上,李国伟受到王玉华一次次的帮助,在懂得面试之道时,也逐渐摆脱了刚下岗时窘迫无助的感觉。在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许多多职业指导员的辛勤工作。他们的存在,是为面对未来不知所措的失业者重塑信心,为他们找准就业方向,把握就业机会。

  从初次面试时的不修边幅,到后来应聘时大胆的毛遂自荐,李国伟的这些变化, 都来自于居委会职业指导员的帮助。用李国伟自己的话说,王玉华是她的高参。职业指导员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标志着就业服务体系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每一个社区和胡同。对于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就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使者。是他们,为这些失业者树立起信心和勇气。的确对一个失业者来说,只要有信心,不要说是简单的找份工作,创业的机会也一样存在,山东的吴庆芳就是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小书屋。

  《开店记》

  这是济南七里山小区的小书屋。小书屋面积不大,藏书不少,主要业务是租书。周围居民是这儿的常客,交上点押金,就可以把书带回家看,一天只收5毛钱。小书屋的女主人叫吴庆芳,她的丈夫贾师傅没事时也在店里帮忙。在店里看到她们妇唱夫随的样子,你很难想像得出,前几年他们之间还曾闹过离婚大战。

  吴庆芳回忆说:“一开始下岗,下岗以后,三口子都在一块。可是着急,怎么办你说?可愁人了。我说我找你可后悔了,我说你看找在了一个单位,说发不出工资都没有工资,可惨了,一下来的时候,俺对象老实,我抽空出去开开心玩玩去了。他不行,他想不通,想不开。他说我干35年了,我一分钱没有,他想不开。成天就是抽烟喝酒,越抽烟越喝酒,越没钱,越没钱,他越喝酒,俺俩个就打。”老伴也烦:“没钱不吵架吗?都是为了钱打仗。那个时候都着急,都不说话,都心里麻烦得慌。都琢磨着不对劲,能得劲吗?话赶话赶就打起来了。”

  贾师傅愁得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弄了辆三轮车,到商场门口给人蹬车送货。不久,出了车祸,腿摔成了骨折,没法再干了。吴庆芳在商场租了一节柜台卖衣服,可是不会干,却都给卖赔了。居委会的田觉得这长久下去不是个办法,就长去走动,帮着想注意:“后来我到他家,走访的时候,我发现他家里藏的书比较多一点,我说你就爱好这个。我们有一些就给出谋划策,就说俺们这一块没有一个小书店,办个书屋算了。他说能行吗?我说我感觉能行。”

  小书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场地问题。又是居委会说你别着急,慢慢想办法,想办法给你找房子。后来房子看中了田主任原来的办公室,这房子是办事处的,田主任就找了办事处,找了多次,把这个房钱给拉下来200多。田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开始呢,这间房子要八百块钱,我说可不成,八百块钱可不行,我说一开始她还不知道挣钱不挣钱呢,这样吧,咱就给她放得最低最低吧!这样都给他减了,能减就减了,能免了免了。”

  房子租下来了,小书屋又面临着书架问题。吴庆芳说:“一开始田主任给找的木头,一开始上哪弄这么多木头,你看这小东西,不少用木头。田主任就帮着俺找板子。”当时这里弄点,那里弄点,上别人工地上要点,把架子几天就弄起来了,叮叮啷啷的,晚上田主任就陪着他们在那儿干活,有说有笑的,大家也不知道累,心情也特别好。

  书架很快就搭起来了。一开始书就一点点。田主任安慰她:“慢慢地咱把这个屋都充实起来。这样我就开了一个居委会会议,就号召大家伙给他凑书,捐点。能帮得都帮,有给拿杂志,有给画报的,有给拿书的,家里存的书都提拎来了。后来田主任又给她出主意:”我说谁捐钱,捐书了,你就免费供给人家多长时间。他说行,他一听特别高兴。他自己又买了一部分新书。”至今居委会还为吴庆芳的小书屋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书。田主任说:“平时像我们订的《幸福杂志》、《人生》各个杂志,来了以后,我们看完也给他送过去。”

  后来田主任又跟每家每户打了一张宣传单,说精神食粮来到了,就是去租也好,借也好,怎么招也好,又给每家打了一封信,由楼长送到每家每户。小书屋也就顺利开张了。头天开业的时候,人都来凑热闹。田主任也去了,还有他们们其他办事处领导也到现场了,庆祝一下,也为力鼓励他一下,也是在后边给吴庆芳打打气。吴庆芳说:“第一天开业的时候,一天才7毛钱,过几天就是10块,20块钱,收入慢慢地往上增加。”

  田主任对吴庆芳和小书店也特别满意,他告诉记者:“小书店在这个地方干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这样他感觉,感激怎么来感激咱们社区。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说我晚上正好没有事在回家,我这门还在开着,晚上我在这儿弄个录音机,把我们整个社区文化带起来不行吗?她跳得也好,唱得也好。每当我们什么三八节,老人活动、五一节、国庆节,还有元宵节都是他带着我们上街去搞娱乐活动,整个小区搞得,还有消夏晚会,搞得真是热热闹闹的。”

  如今,吴庆芳精心照料着她的小书屋。丈夫除去在小书屋帮忙外,还由居委会介绍做一些家政服务,帮别人修修水管、疏通下水道什么的。俩口子再也不打架了。

  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和气生财。吴庆芳和贾师傅不吵架了,生意也越做越好,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也并不是什么神话,离我们也并没有那么遥远。吴庆芳也是下岗职工,但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再加上他们夫妻二人的努力,神话也变成了现实 。吴庆芳在居委会田主任的帮助下开起了小书屋,老赵通过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再就业培训找到了新的岗位,可以看出,他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身边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让他们在新的生活中重新找回自信,实现自我。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