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主持人     我们的团队     问卷调查         



《成长—大学生就业回眸》之一“变迁”


  照片上年轻的姑娘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万敬坤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默默的奉献着青春。

  万敬坤:我从81年开始一直没有变过工作,一直就做学生的分配工作,没有间断过。因为它联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家里的考生到学校学习四年以后就业都牵扯到他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个工作既政治性强又很烦琐,既要细致又要耐心,我们在掌握政策方面既要掌握原则还要灵活,所以做起来确实很辛苦。但是我们做起来也很高兴,因为每解决一个问题,给同学安排了,这样我们输送一个人才,问题也解决了。

  20多年的时间,万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同时她也亲历了恢复高考至今,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种种变革。

  万敬坤:当时分配工作是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人事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分配,学校从上级领来指标以后,召开领导小组会,再召开系里的负责毕业生分配领导工作会,然后再把这些同学,根据他们的表现,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把这些同学很好地安排在这些计划当中。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一直是实行这样的统包统分制,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分配就业制度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对保证毕业生就业、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和向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学生们都会服从国家的分配。

  万敬坤:那个时候我们讲的是一个红心两手准备嘛!所以就是说不管分配你到哪儿去,都是一个工作,都是革命工作,你都要去做。所以那个时候,有的同学被分配到工厂,工矿企业;有的是很偏僻的。

  如今,计划招生、计划分配这个概念已经快被人们淡忘了,现在的学生也很难想象,80年代初上大学可以不用交学费,可以享受助学金,并且从走进大学校门那天起,就算是国家干部。

  万敬坤:招生也是按计划,分配也是有计划的,把他分配到国家不同的部门,实际上就是国家有计划人才培养的一个时期。

  政策演变过程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工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方法到制度,逐步开展起来。 说到当时的情景,万老师还记忆犹新。

  万敬坤:首先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到了87年开过一次全市的供需见面学生也可以参加,这个计划是建议性计划,同学也可以和单位见面,他可以把他选择的单位交给学校,然后学校找这个单位,一起做一个建议性计划……审批下来了这个建议性计划就是正式的分配计划

  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中确定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标志着毕业生分配逐步由计划分配制度朝着社会选择就业制度方向前进。

  王锦华:我是95年毕业的大学生,我毕业的时候,是分到了一个研究所,但是我觉得自己可能是那种坐不住的人,所以我放弃了学校分配的单位,找到了现在这家企业,在这家企业也干了几年了,挺不错的,他们挺满意我,我也很满意,我想也是因为有了国家的这种对毕业生的分配政策,才使我有这样自己选择的机会。

  象王锦华这样因为分配政策的调整而改变自己职业生涯的学生还有很多。1994年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万敬坤:大学开始施行成本分担,学生个人也要交一部分费用,因为上大学一方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从个人来说,他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一部分价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原来计划经济下国家包分配的体制逐渐向市场主导的新体制转变。

  万敬坤:我有时候讲,现在的同学你们是最幸福的了,原先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在毕业时,在毕业前夕是不知道到哪里去的,计划公布以后他才能知道,现在你们是挑来挑去自己选,有时候还可能挑花眼的。

  新政策带来的变化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上调节作用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万敬坤:所有的有关的方面他们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政府是学生分配的主角,他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他把这些学生按照学校、专业地区分配下去,现在政府更多的是一种政策指导。

  万敬坤:过去是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现在是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服务,这个服务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对他知识能力的拓展,一个是引导,不是去硬管他,而是要他按照社会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去让他长才,给他开辟更多的途径,能够得到更好的就业 。

  万敬坤:企业自主的选择人,学生也是自主的择业,这样一种双向选择当中,其实就是在优胜劣汰,包括学生选企业这样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这样一种很大的落差当中就在改变。

  政府管理、学校推荐与指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模式逐步形成,使学生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大,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成为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万敬坤:我想这种对学生来讲它的最大的好处在于,他能去找到他自己喜欢的单位去,甚至离开他的专业,离开他所学的知识,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他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他未来的定型是有好处的。

  万敬坤:能够招到他所需要的,甚至比以前更适合他的这个企业的人才,因为原来分配也不是他挑的,也未必都合适,现在亲自去挑,能够招到更适合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也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极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格局,地方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的政策指导、协调和管理职能得到加强。跨地区、跨行业的分配限制得到了放宽,自主创业也受到鼓励和支持。

  万敬坤:劳动就业应当说,作为人力资源配置他是一种市场的行为,过去我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取这种国家分配,现在随着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力资源的配置最终走向市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逐渐建立一种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规范化的合理的、比较科学的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

  而今,学子的十年寒窗、老师的含辛茹苦、国家的倾资办学,所有的期望都在毕业这一刻聚集在了一起。从恢复高考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不断改革,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灵活的就业环境正在形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编导 喻梅)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