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学生要求的变化
李熙:我今年大三,明年我就是大四了。(走进招聘市场)
李熙:所以我想今年就提前来看一眼。(福利比较多,提成比较多,基本工资相对来说比较少。)
李熙:这样可能对我明年找工作有比较的帮助。(刚刚毕业,没有一年的经历,能去吗?)
虽说是“人无远虑,比有近忧”,但看着李熙认真专注的样子,还是让人有点佩服她的未雨绸缪。尽管李熙也说“现在市场上的变化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她还是提前了一年进入了择业的实战状态。现在象李熙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知己知彼”方能有备无患,学生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现在社会上最抢手的究竟是那种人才。
最看中的是一个做人的品质,在重视知识层次的同时,重视他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在以前,首先要提这个学生是学生会干部,党员或者优秀学生,或者学习好。看看档案看看成绩,领导说比较好的,就招聘走了。
现在仅仅成绩好,未必被企业看中,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是不是合理,学生有没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学生的知识积累,他考核的是多方面的东西。
尽管由于企业和工作的差别,每个单位对自己所需毕业生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大家都不约而同谈到的,那就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起早些年“仅以分数论英雄”来说,更加的客观实际。在这样的人才招聘会上,企业、学生不再雾里看花,条件、需求一切心中有数,双方都有了更多直观上的感受和判断。
民营企业:不单是从简单的学历上去要求,也不简单从经验上去要求,而是从人才的思想和素质,在整个战略定位上有一个更高的要求。
民营企业:过去的企业,我要招的就招有经验的,招聘了我马上就能用,现在企业开始想到了我要投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很多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就趋于一种很平和的心态。
(二)用人单位的变化
人才类刊物:我们刚创刊的时候8个版,每周一期。现在是每周两期,48个版,每期绝大多数版本都是用来招聘信息、需求信息,培训信息所占据,这也说明我们的整个市场中它的需求是不断的上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现在关于劳动人事方面的报刊杂志是越来越多,据了解,从96年至今,北京各种人才服务类的报刊杂志、专刊专版已经从一种增长到26种。大家都在做这种为求职者,为用人单位提供这种咨询的服务,整体说明我们这种的市场从无到有的这种发展过程,它是与整个人才市场的发展是相联系的,是和谐统一在一起的。
市场总的需求在增加,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历程。
采访1:那会儿能到国企工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国有企业那会不愁来学生。
采访2:一开始应该说公司的没有多少大学生,一开始也就是,有一些大学生也是亲戚朋友。
采访3:他是希望一些有经验的进来,对他们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所以他希望上来就可以用,一般来说大学生过去比较少。
采访4:(国有企业)总会有教委或者上级机关帮助你协调,这个人肯定能要来,并且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国有企业慢慢意识到,好象好学生不来了。
采访5: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扩大以后,原始的资本积累完成以后,它需要进一步发展,但是发现自己的家族,这个圈子的人已经不适应企业了。
采访6:我们给他一定时间去实习,老的员工带他们一下,见见客户,去做点什么,他会找到一定的方向。
采访7:这样一种落差逼得企业在改变,国有企业自己在改变。
采访8:所以需要整合社会上的人力资源来参与这个企业,来帮助这个企业提高。
采访9:为了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和他的管理,还有人才本土化的进程,我们愿意给他们机会。
过去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各占30%左右。而现在的情况是,在用人单位中机关只占到10%,企业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从企业的组成上来看,过去是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现在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外企平分秋色。
(三)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
以前国有的人事处处长可能不用出去招聘,就在办公室里面等着分来的学生,在办公室里等着来报到就行了。80年代初的时候,到后面80年代末期,等着学生上门来应聘,到了90年代就是出去招,刚开始去只要跟一些熟悉的学校联络一下,也有学生过来,但现在不是了,你去就要很好的宣传,还要频繁地跟学校联络,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
大学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基本素质,大学毕业生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也许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他们会显得生疏和稚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成熟老练。这个群体正日益成为人才市场中的生力军,正逐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青睐。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自身在用人机制上也不断成熟。
最初是很实用主义,这个人来了能给企业做什么,短期的要求高一点,但是现在我们公司是发展到一定层面,对公司有一个总的战略考虑,包括人才资源的战略。每个星期会有一个整天,去参加培训,公司为他们设计的,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走入社会以后,怎么把个人的课程、愿望和公司的交织结合起来,还有个人成长、与人沟通、甚至包括一些言谈举止都在里面。
吸收人才,还要培养人才,企业逐渐认识到,经过大学的学习,学生的很多潜能是需要企业来挖掘和开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只有在了解企业和适应企业以后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们为了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也开始积极地融入社会,开始充分地审视自己,开始更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职业。
现在这种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就迫使我们你必须出来和社会进行接触,不管是暑假也好,寒假也好,还是你课外业余的时间也好,必须要去考虑,我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到底适合于在哪个方面去工作?
很多在工作以后才会仔细思考的问题,很早就已经开始在大学生们的头脑中慢慢酝酿,这对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方向、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生现在开始把眼光放开,去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所以他现在学这个专业,学生可能同样去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开始更理性的去看我找的这个工作是不是仅仅看的是它的薪水,可能还有我三年以后,五年以后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我。现在大学生比较活跃,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一些社会活动,这些可以积累他们很多的丰富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和企业要一起成长、共同发展。在种种令人欣喜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从培养人才到使用人才这个过程中更满足社会需求、更贴近市场变化的发展。这一切都让我们满怀期待——随着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彼此了解和理解的加深,将会有更多胸怀大志的学子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也将会有更多的用人单位迎来自己发展的新动力。
(编导 喻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