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栏目介绍     主持人     问卷调查         



乡土中国——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报告 第二集


  在辞典里,时尚是这样解释的:当时的风尚。走进红门画廊,当第一眼看到这组被雕塑家命名为时尚农民八兄弟的雕塑时,我们便对时尚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青年雕塑家 梁硕:我觉得民工本身就是一个时尚的结果,民工潮本身就是一个潮流,潮流跟时尚有时候是一码事,主要是从这儿出发的。而且我发现,现实当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一些外表,实际上却隐含着非常多的东西。就像“老大的”装束看似很普通 而且大家都见过,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里面是非常丰富的,他穿的背心芝加哥公牛队,下面穿着迷彩服,外面又套着西服,这整个就是一种非常混杂的大众文化的 把它们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觉得里面隐含的东西能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在上个世纪的初页,四川盆地曾经走出了一大批为改变命运而走出盆地的仁人志士,那时,走出去的人是为了改变全民族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事过境迁,仍然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数已百万计的农民同样走出盆地,只是他们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张中伟: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特别是我们有500多万农民走出盆地,到全国各地务工经商。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做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我们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劳务输出应该说,对四川农村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去年我们劳务输出到省外的劳动力是500多万人,从省外汇回来的资金是235亿元。去年农民人均增收72元,其中劳务输入就是35元。所以从意义上已经看出 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劳务输出已经成为 我们四川省的一大产业。

  这是在全国都鼎鼎大名的成都九眼桥劳动力市场,据说,它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劳动力市场,曾有人说劳动力的流动总有尽头,劳动力市场作为时代的产物也有尽头。 然而从它开业开始,这里就没有安静过。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城里城外就像一扇门阻隔着。进入劳动力市场就是接近了这扇门,人们希望通过它,通过了这扇门,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桥劳动力市场副主任 李忠义:有的地方是缺乏劳动力资源,有的地方劳动力资源有剩余。像我们四川省劳动力资源,是远远过剩的。全国劳动力资源最充足的,最富余的省就是四川省。这些劳动力当然要找到工作,要求得生存 要支持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就必然要流动,不流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不可能短时间就取消。

  人们戏说:现在的农村就只能看到三八、六一、九九编队,出去的就是富余的劳动力。的确,在农村,劳动力的概念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以及能够下地的老人成为如今农村劳动力的主力。自古以来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到了这个时候开始变成在另一片不同于家乡的土地上寻找希望,流动,给农村也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张中伟:首先要肯定劳务输出,这是一大进步。而且对四川农村生产力来讲,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到四川农村各地去看看,大批劳务输出之后四川并没有出现荒田荒土,而且农业还稳定增长,就说明农村劳务输出,本身农民在外务工经商之后带回来一批资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自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市场从来都是与需求相伴相生的,在流动不分地域后,你在农村哪怕很小的一个集镇,都能看到这些长途客运站点。农民象是在土地和树木间流淌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八十年代,人们把广东当作聚宝盆,中部地区的农民们纷纷涌向那里。殊不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直到80年代的末期,才从农村转变为非农业地区。而这一切,是由于随着外资的进入,本地的农民们也开始流动起来。和着外来工的进入,广东得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尖兵”。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方潮贵:广东省在这方面应该说,走得还是比较早,这么多年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省外的、省内的现在省外有1000多万人在广东就业。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的广东省内从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有500万人,经济建设也需要这批力量。

  东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如今担负着管理在东莞的数百万全国各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这个机构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目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带来的影响。

  广东省东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莫海明:东莞原来是一个县,是一个农业县,以前我们劳动部门下面的镇只有劳动服务站。当时劳动服务站,是管劳务输出的,我们当时还有大量的劳动力,往广州、深圳那边输出。所以当时只管输出劳动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随着“三来一补” 外资企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加开始在80年代有外地劳工,涌入我们东莞县了。

  林则徐禁烟的虎门如今是东莞以服装业加工企业为主的地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加工厂,全球市场力量通过香港向东莞的的渗透,得宜于这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本地农民参与到制造业中来,也使内陆省份年轻、廉价的农村劳动力登上了国际资本在中国运行的舞台。

  广东省东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莫海明:我们东莞的经济有今天,这几年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和这几年改革开放以后 来我们东莞创业的打工的,外地的劳工和外地的技术人员来我们这里是分不开的。

  11年前,胡世英与丈夫离开家到东莞打工的时候,家乡还是四川省的小山村,如今那里成了直辖市重庆的一个小村落,胡世英也成了管理一个200百多人的服装厂的老板。打工的经历使一个曾经土里土气的农村妇女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武俊平的妻子 胡世英:以前我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做贤妻良母的开小厂的时候,我什么事都是依靠我老公的,我连太平镇一年都没有过来两次,也许我出来都不知道回去的路。最后我老公9月份搬过来 10月份县里面的干部过来考察过后都要求他回去,在重庆开县做学生服装,刚刚开厂没有几个月时间这边已经投资进去了,我老公又回去了,责任担子都交给我,如果我不在这里顶住,我不时在想本来我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不顶住我跟他一起走了,这边这个厂都放弃了,只是这样慢慢地学。

  由于在老家重庆市开县还办有一个服装厂,丈夫武俊平与胡世英一同在厂子里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在东莞虎门的服装厂基本上是胡世英一个人在管理。

  武俊平的妻子 胡世英:我在这边已经做熟悉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我都有订单,所以在这里做,我觉得还是有前途的。

  随着劳务输出的深入,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终究会回到故乡,他们中有些人通过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创业,这也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武俊平就是其中的一个。

  武俊平如今的头衔是重庆市开县美和制衣厂老板,很多农村青年一样,武俊平当年是带着一身的土气,与妻子一道远走广东东莞的,从一个制衣厂的小工,武俊平开始了自己的生存以及后来的创业路。

  重庆市开县美和制衣厂总经理 武俊平:你最早1990离开家乡的时候,带了多少钱走的,那个时候好像是50多元。 两夫妇一起的不到60元钱。你离开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钱吗?

  离开家乡走了,有几种原因的, 一个是家乡那时候发展不是很好 ,没有什么机遇。自己当时走,也没有现在这种心胸。还有就是欠债,没办法还了人家老是问 自己不好意思,说不过去了,后来就和老婆商量,人家都说广东好挣钱,找了几个朋友东凑西凑,凑了差不多60元钱吧,第一次出门 就60元钱。

  家乡的落后,做小工的艰辛,在东莞创业的艰难,这一切挥不去武俊平对家乡的眷恋。也正是这种眷恋,时刻都在提醒着武俊平,应该往哪里走。

  重庆市开县美和制衣厂总经理 武俊平:当时出去的时候,我说句真话,没有这种想法。为什么当时心里只想,要做就做个人样,做不到人样就不回开县去,做出人样再回去。当时是这种心态,但是最后人家问我,现在为什么想回来,说句真话我一想毕竟我是开县人,我是开县人的儿子,开县也需要我们这种人回来建设。不谈其它回不回报我就想要做到心安理得。

  从东莞红红火火的发展,到回到家乡建制衣厂,又建起另一个新厂,武俊平也经历了对返乡创业犹犹豫豫的过程。这期间,武俊平面对开县政府远赴广东打工地看望打工仔的举动,以及他们带来的家乡人的期盼,武俊平坚定了回家的信念。

  重庆市开县美和制衣厂总经理 武俊平:没想到我们不远千山万里跑出去打工,为了自己的生活,更没想到我们的父母官,还千里迢迢赶来看我们。所以很多稍稍具备条件的,有实力的人,目前都有这种想法,都说,一 、回去建设自己家乡; 二 、把很多东西、技术带回去,把很多技术、管理、文化带回来;三、实实在在地做,实实在在为家乡带来回报。

  重庆市开县美和制衣厂总经理 武俊平: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是我们自己不回来的话,外资也好,谁也好谁愿意来。首先有一条,当时回来的想法,要做就要做好,做给人家看,要做到人家感觉有自信,有信心,觉得这个地方会有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县就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从一个为还债远走他乡的普通农民到东莞的老板,从农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从建起一个小小的制衣厂,到收购县里濒临倒闭的企业,资助贫困学生、鳏寡孤独老人,这就是武俊平的打工经历的人生轨迹。

  陈小林,这个如今经营着自己企业的农村女性,有着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中打工妹一样的经历,她曾经两次出去打工,然而,两次打工对她来说却是两样的感受。

  陈小林:第一个目的是我自尊心很强,想自己挣钱,圆这个大学梦,第二个目的就是圆老板梦吧,一分钱老板也是老板,当时是这样想的。

  陈小林的打工经历造就了今天的返乡创业,你说她是蓝领、白领,还是土领?她带给周围四乡八邻的恐怕也不仅仅是新鲜。

  陈小林:搞这个旅游开发,也是带动我们这一方的家乡父老的经济吧。比如说农作物土豆、蔬菜还有猪肉,我们一年要用几十头上百头猪,就在附近买 能够起到带动一方经济效益的作用。

  外出打工给陈小林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丰裕,打工的收获需要体会的还有更多。

  陈小林:一是经济上的收获,另外一种就是管理上的,以及技术上的一种学习提高,不应该是为打工而打工。

  李朝华能够成为关子村的党支部书记得益于他在外打工的经历。他还清晰的记得出去打工时村里的景象,这对他的影响很大。

  重庆市开县关子村支部书记 李朝华:一是没有公路,二是没有电话,三是没有摩托车。沙场没有丝毫回报,没有石厂也没有预制厂。

  象李朝华这样,很多人出外打工的目的是为了逃开家乡贫困的生活,出外打工给他们带来的除了金钱,还有外面世界的精彩,李朝华鼓励村民外出,是希望外出的人们能够和他一样有变化。

  重庆市开县关子村支部书记 李朝华:我当书记以后动员他们外出搞劳务输出,家里的事由我承担,老的小的在家里,有什么三病两痛,有什么急事,由我全权处理。叫他们放心,走的时候我还要给他饯行,差了路费我给他们路费,搞项目差资金,不管认识不认识,我给他们贷款想尽办法,力争帮他们把事情搞成。

  李朝华与村里人一同建起了新的项目,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启用打工仔能人担当村里的重任,对于农村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他们的就业,也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了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这些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打工仔返乡创业,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投资本身,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或许是农村更需要的。

  李朝华:我在外面打工十年,学到了施工技能,我们的地理条件比优越,好多事情没有开发出来,端着金饭碗在讨饭吃。因为我们属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不便制约我们致富的一个障碍,所以,我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路修通,修通后寻民的楼房才有所改进。我们村目前80%的人对房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的带着资金、技术、信息,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他们是一个群体,是打工创业中脱颖而出的创业者。昨天,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是为了谋求生存;今天,他们从城市返回农村,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的创业过程,标志着“打工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丁力:我们的各级政府应该把注意力一方面,抓农业、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就应该抓劳动力的转移,往城市的转移,发挥城市经济。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地纳入到国民经济。尤其是以城市为代表的 ,现代国民经济系统里。才能真正增加他的收入,才能使农村稳定,而且这样增加收入以后,反而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因为有了积累有了科技,农业产业包括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两方面是互动的。

  这样一幕军训的场景会让人把其中的人物理解成很多种,但是,你绝不会想到,这是一群农村青年,而且是即将走出国门的农村打工青年。这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对即将远赴韩国的一批农村打工者进行素质教育中的一项。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输出的深化,中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参与到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张桂梅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走进张桂梅的新家时,张桂梅刚刚结束三年日本打工的经历回到新县。和出去打工前在农村居住的条件比起来,这套盖在县城的新房与张桂梅走出国门的打工经历和谐了许多。

  张桂梅:要像现在这样,这套房子,能挣十年二十年 ,未必能盖起这套房子 ,是托了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福,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到国外去。在日本的三年,我挣的钱也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三年我学到了东西。金钱是身外之物,这三年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在日本的三年,张桂梅除了换回一套即使是大城市也无法想象的三层豪宅,还带回一张日语级别的证书以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给她的诸多感受。

  张桂梅:这是我在日本参加一个活动时照的照片,东京富士电视台,在日本拍的照片很多,很多,还有很多没有寄回来。

  在新县,象张桂梅这样的境外打工者绝非少数,打工回来后,大多数人没有再回到农村,而是在县城安家落户,于是。在新县县城就有了并非“华侨”而是境外打工者盖起的居民群落“华侨村”。

  中共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委员会书记 李春生:这些人使我们不但增加了县域经济的总量,而且对县域经济起了一个直接推动和拉动的作用。我说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说2001年我们全县GDP是将近15亿元,农民劳务输出直接的收入有3亿元,涉外劳务输出带来了1000万美元的收入,1000万美元是每年的概念,所以说我们新县在全省110个县中,我们是外汇美元存款量最大的一个县。

  新县“华侨村”的建设,使得新县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增强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河南省信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曹茂明:小城镇建设一个是农民外出以后,有很多人挣了些钱,在那边学了一些管理技术掌握了些信息,又想回家乡来办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党委政府,就加以因势力导,来开展这项工作。比如说把规划做好,土地弄好,甚至水电路都弄齐,让一些民工回来创业。这样回来以后,我们初步统计,最近几年时间,就有三四万人回来办实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一些农民。参加发展乡镇企业,这个效果也是不错的,当时我们政府的出发点 整体上看就是解决当地的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既要把他送出去,有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我们就要利用他这种热情,来办一些事情。解决当地一些出不去的人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收入问题。

  中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何实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将是中国城市化之路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温铁军:中国既然已经存在了大量的,数以二万计的城镇。它又和周围的农村,相对来讲距离比较近,客观地年它就应该成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剩和劳动力过剩这个压力的重要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中央在最近这几年强调城镇化发展战略 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战略。

  又一批农村青年即将踏上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寻梦的路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上,这些离开土地在异乡求生存的农村人经历了诸多坎坷,这一次走的更远,我们祝他们一路走好。

  在新县的青年们即将走出国门时,另一批以女性为主的打工者也踏上了跨越数千公里的打工路,只是她们要去的是远在西域的新疆......

  (编导 程崇良)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