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神州风采     百姓生活     时代楷模     合作单位         



上海的“高度”(东方电视台)


  从物理学的“高度”到社会学的“高度”,这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的转换,就像从过去8层高的了望塔到88层的金茂大厦,这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十三年里,上海长高了,上海人的城市空间拓展了,上海人站得高了,眼界也就高了,上海人的精神追求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表示,上海将按照世界级城市要求全面发展。 再过五到十年,一个更大气更美丽的上海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实况:袁骝英——我曾经在浦东最高的建筑物里工作十几年。)袁骝英,是原浦东消防大队的第一任大队长。他所说的最高建筑物其实就是当年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

  (袁骝英——瞭望塔是最高的建筑物。[那时的瞭望塔有多高?]26米。)只有8层楼、26米高的瞭望塔自五十年代建成到1985年,就一直是浦东的第一高度。袁队长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浦东没有比瞭望塔更高的建筑物了。

  (沪东船厂,有烟囱,还有就是航海仪表厂,都是四层楼左右,算比较高了。[老百姓一般住在怎样的房子里?]人字屋架,都是民房。这叫人字屋架。[外面是否都是农田?]大部分都是农田。)因为周围没有高层建筑的遮挡,所以借助望远镜,可以俯瞰大半个浦东。

  (袁骝英——东面可以讲,一直看到庆宁寺,就是上川路。也可以说,将近高桥化工厂烟囱。/南面可以看到北蔡。西面看过黄浦江,就是十六铺。北面可以看到杨浦发电厂。)袁队长至今还为曾经在浦东的第一高度上工作而自豪。1985年,他离开了东昌路消防队,那一年开始,瞭望塔的高度被逐步打破,直到1999年9月的一个下午。

  (1999年9月13日东视新闻001005为了给建设中的世纪大道让路,今天下午一点,随着一声轰鸣,位于东昌路世纪大道口的消防瞭望塔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里就是当初瞭望塔的所在地,现在已经变成了东昌路地铁站,周围已经完全被高楼所包围,您可以看到,沿着世纪大道笔直往北走大约一千米,就是如今上海的第一高度,88层,420米的金贸大厦,这个高度是过去瞭望塔的十六倍,上海真的长高了。)从8层高的了望塔到88层的金茂大厦,浦东这一最高建筑的变化,其实只是上海景观高度变化的一个缩影,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上海的高度被一页又一页地刷新着。

  过去,只要一提起高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国际饭店。这幢建于1934年的英式大楼作为上海的“第一高度”,在南京路上孤独地矗立了半个世纪。第一个真正超越国际饭店的是1985年建成的联谊大厦,它的出现曾令不少见多识广的上海人叹为观止,但联谊大厦的“老大”只坐了两年,1987年,43层的静安希尔顿酒店吸引了人们的眼睛,而它的被取代只用了一年不到,150多米的新锦江也只骄傲了短短两个春秋,进入90年代的上海,建筑高度的刷新甚至来不及纪录。

  (著名建筑师 邢同和——上海十三年来高度不断被刷新,003440它的规模、它的速度,在全世界是没有过的,我们原来只有几十栋高楼,一下子变成两千多栋高楼,这个十三年,两千多栋高楼反映了什么,从数量上,从规模上反映了我们上海城市的发展成长。从高度上也反映了上海的质的飞跃。)提起这十三年的巨变,曾参与过金茂大厦设计的著名建筑师邢同和,十分激动。

  回首过去的十三年,是令人激动、令人振奋、令人自豪的十三年。无数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城市建设让路;无数建设者用汗水和聪明才智,浇铸出上海城市景观的巨大变化。上海变了,上海人的脸上也多了一份自豪和自信。

  (葛健雄——我八五年第一次到美国,以及后来到世界上其它城市去的时候,都有一种很惊奇的感觉。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感觉了。反过来觉得,从外观来讲,上海比它们都要强。)高度的变化,只是城市面貌改变的表现之一。登高远望,我们可以发现,曾经遮掩在高楼背后的破旧街区,一个接着一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摩天高楼,一块块花园绿地。我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古城公园。这里在一年前,还居住着四千多户居民的老城厢。)城市建筑高度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是外观视觉的满足,一幢幢高楼诞生的意义更在于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新与旧、高与矮的更替中,高度的变化直接改变着普通居民的生活。

  (朱骥武——我们住14.2平米是楼下的房间,以前的房子稍微高一些,就搭了一个阁楼,两个女儿就睡在阁楼上,儿子就睡在楼下,搭一个小床,这个小床是折叠床,白天折起来,夜里摊开,就这样解决。)在古城公园一带居住了52年的朱骥武,自从搬家后,还经常会和老伴来这里看看。公园中保留有过去的一间灶头,这里的水管、楼梯、马桶都保持着拆迁前的样子,见证着过去的一种生活状况。

  (老伴 何福英——用水,前一家用了,后一家就没有水了。如果我们家楼上邻居用水,我们就不用,他们用完以后,我们再用。用电也不方便,这里以前的电线不像现在,有塑料包裹,以前都是花线电线,用电饭煲,只有一户家庭可以用,两户家庭用就要爆掉。)而十多年前,在朱骥武所在的街道里,像他这样的居住条件并不算最差的。

  (豫园街道办事处主任 程霄玉——我们有一个小区,原来据市有关部门的统计,应该确定为世界上人口密度之最。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好比一张解放日报,摊在地上,上面要站满四个人,这样的密度。)去年年底,朱骥武一家搬进了高楼。从九楼眺望远方,是朱老先生最惬意的事。(朱骥武——以前高房子不多,以前看到国际饭店算高房子,或者东方饭店、锦江饭店算高房子。像我现在已经住在比国际饭店还要高的房子,心情怎能不舒畅呢?)从低矮的亭子间住进了宽敞的高楼,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朱老先生的住房空间,心灵的空间也随之拓展了。

  十多年前有人提出“上海人精明而不高明”,葛健雄教授认为,这其实与当时上海人家居空间的拥挤有关。(葛健雄——原来在狭窄压抑的环境中,产生了上海的市井文化。这种文化往往体现在斤斤计较、很关心人家的琐事,婆婆妈妈,还有就是所谓“精明而不高明”,有的人就表里不一,还有传播一些流言蜚语,像一些滑稽戏中表现出来的,都是当时的事实。)葛教授认为,随着居住空间的变化,人的心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变化。而对于像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景观性建筑的高度不断刷新,一定程度上是给了这个城市居民一种积极向上、拓展空间的观念引导;而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层面上来说,一幢幢高楼对低矮的平房的取代,是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十分务实的做法。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这个“高度”的概念将不再仅仅是物理学的意义。

  (邢同和——上海再建设、再发展、再改造旧城,就不能从“高”上面去发展。要从环境、生活质量、居住质量、文化内涵这些方面去了。)担任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的邢同和认为,上海现在已经开始控制高层建筑密度。摩天大楼并非是城市“高度”的绝对体现,现在的上海,城市建设的追求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高度”。(邢同和——可以说是另一种高度,是城市品味、生活质量、居住质量的“高度”。)这种“高品味”的设想,已经被写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去年五月经国务院批准。根据要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的明天,在城市景观上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黄吉铭——今后的五年到十年,应该说是我们上海实现整个城市发展目标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城市的布局要发展、交通要发展、适合人居住的生活环境要发展,包括对老的中心城区、黄浦江两岸功能的进一步开发,都会从质上发生变化。)

  东方电视台《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专题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