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简·莱瑟曼博士领导他的课题小组经过长达七年半的研究,终于发现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于艾滋病的病情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上的关心和鼓励、积极的人生和生活态度以及较小的思想压力都可以延长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发展到艾滋病的时间(潜伏期)。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今年8月份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这个研究发现也同时提示医生不应该仅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治疗艾滋病,而是要运用社会——心理——生物的整体观念。
莱瑟曼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总共观察了82名HIV(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原体)阳性男子,每隔半年记录一次他们的心理压力水平、社会支持关心网络、人生态度,并同时测定他们的血胆固醇浓度(因为血胆固醇浓度被认为与应激和压力程度有关),这项研究一直持续了七年半。研究发现艾滋病潜伏期平均为3年,在这82名被观察者当中有37%最后发展为艾滋病。在排除基础病毒载量、毒品和饮酒习惯、艾滋病药物治疗等因素之后,艾滋病病情进展与种族、应激事件、关心支持的人群数量、自身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血胆固醇水平等等因素有关:白种人感染HIV后发展为艾滋病的机会是其他种族的3.8倍;一次严重或两次中等程度的心灵创伤会加倍艾滋病发病机会;消极态度也将加倍最终发展为艾滋病的可能性;血胆固醇每升高5mcg/dL或社会关心网络缩小1.5个单位都将使艾滋病发病机率翻两翻。
莱瑟曼博士已经公开表示,他将继续研究艾滋病与非生理性因素的关系,首先他将要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女性、更为广泛的种族以及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理性或心理性疾病的HIV感染者。
由于护士经常接触住院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因此她们实际上属于HIV感染者的“社会关心和支持网络”,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心理和人生态度。因而莱瑟曼博士的论文公开发表以后,护理学界立刻纷纷响应——美国护士协会艾滋病护理学会主席、科罗拉多健康科学中心副教授、丹佛艾滋病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露茜·巴德丽·斯普琳格博士表示,护理HIV阳性患者除了要求护士有关爱之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她们还要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作出正确评估,同时采取合理方案将患者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其实这就是全球正在倡导的“整体护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