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一切为了祖国 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45周年之际


  人民日报12月15日电:进入12月,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长征火箭依天耸立,正静静等待着将“神舟”四号飞船送入太空。此刻,北京南郊,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内,为我国导弹和运载火箭事业奋斗的几代航天人,正喜庆建院45周年。

  2002年3月25日,江泽民同志亲临现场观看“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5年来,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指导下,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58次发射,将61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道。这支江泽民同志称赞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以强国强军为己任,以毕生的奉献和追求,使我国的导弹武器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从无到有、从近程到远程、从低轨到高轨,不断发展,不断跨越,跃向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开放的视野,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民品事业,参与国际竞争,为人类征服宇宙、和平利用宇宙资源做出了新贡献!

  “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这是研究院内处处可见的标牌,追寻航天人45年拼搏的精神之旅,我们展读的,是一页页扬国威、壮军威的英雄史诗;倾听的,是一曲曲展情怀、抒抱负的爱国壮歌!

  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几代航天人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新中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做出了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7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诞生(它的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同作战显威力。60年代初,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战略火箭发射成功,独立自主的火箭事业有了腾飞的基础。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更是震惊了全世界。

  那时,外国人这样评论:中国是有弹无枪。这枪,就是指推力巨大的火箭,它可以使弹插上翅膀,威力倍增。

  党中央做出又一个决定,搞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

  为了祖国的强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挑起重担!多少技术难关,多少繁杂工序,多少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功勋榜上,那一个个熟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科学家用热血,破解了一道道难题。1966年10月27日凌晨,两弹结合试验爆炸成功,在预定地点升起了蘑菇云!那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时刻!《人民日报》当天为此发行号外。

  严谨缜密,不断超越。一部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今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更确立了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管理理念,成为他们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30多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和全体职工,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循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协力攻坚,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导弹技术高峰。

  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10月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发展运载火箭,角逐国际市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飞天梦想是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就有的。在导弹武器的基础上,中央决定,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这一重任又历史地落在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身上。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喷射出巨大的火柱,载着“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的上天,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5年后,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铸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这是科研人员工作的一个真实而又普通的场景:在一个研究所的机房里,研究人员正在苦思冥想液体晃动和弹性稳定方程。时间悄悄地溜走,人成了只知道计算的“机器”。34小时过去了,终于,屏幕上出现了正确的参数,几个人惊喜得几乎要跳起来,此时,由于肚子咕咕地叫,他们才发现已连续36个小时没有吃喝了,一阵晕眩,他们都躺倒在椅子上……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了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航天人继承发扬这种精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低轨道到高轨道、从低运载能力到高运载能力、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试验载人飞船,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二年10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此,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角逐国际市场。

  中国卫星发射业走向世界,是另一场竞技。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内,王永志、于龙淮、王德臣等科学家正悄悄地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航天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捆绑四个助推器,形成新型的大推力火箭,尽快适应国际发射市场的需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长二捆”。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把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型运载火箭,创造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当时,面对如此短的研制计划,1988年来中国考察的美国雷神德尔它火箭总设计师不相信地笑着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时任火箭总师的王德臣自信地说:“不,我们很清醒!18个月后,我请你来看发射!”

  1997年8月20日,我国跨世纪的重要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菲律宾的马步海卫星送入超同步轨道,它的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火箭技术在世界上先进行列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喜事不断。

  1999年11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呼啸升空,次日凌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第三次成功地将“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

  截至2002年3月25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进行了58次发射,将61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地球轨道,其中包括27颗国外卫星,为1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射服务。

  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把研究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集团

  回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45年的发展历程,年轻的院长吴燕生自豪地说,当年,无论是导弹武器,还是运载火箭,我们都是在工业基础、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努力追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中国已有能力把卫星送到从低轨到与地球同轨的任一位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有能力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到太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45年的发展中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在1999年9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6位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他们是钱学森、孙家栋、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姚桐斌。45年来,先后有17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现有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1人,高级技术人员近万人。他们取得了3500余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他们建设管理干部、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培养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三高人才”,使一批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在研究院里,不到30岁就担起重担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集“运载火箭、导弹武器、民品三产、资本运作”于一体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及时调整战略,他们决心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集团。

  他们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创新品牌民品闯市场。目前开发研制生产的民用产品已达600多项。已逐步形成了哑铃型的军民科研生产体系,使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航天型号产品批量生产能力、技术基础保障能力和规模式民品发展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谈到未来发展,院长吴燕生满怀信心地说,他们将研制新型环保运载火箭,以提高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他们将利用成熟的技术,以主技术带动民用产品,从方方面面改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