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在为实现资源常青、永续利用的目标。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大兴安岭林区,采写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见闻,以飨读者。
“走上这呀,高高的兴安岭啊,我了望南方啊,山下是茫茫的草原噢,这是我亲爱的家乡啊……”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曲,就按捺不住对巍巍兴安岭的向往。最近,我们终于了却了这一心愿——走上了高高的兴安岭!
位于我国北疆的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北部山脉的总称,略呈弧形,西为大兴安岭,北为伊勒呼里山,东为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东北起黑龙江南岸的漠河,西止内蒙古中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接小兴安岭,西北连蒙古高原,西南与阴山山脉首尾相接,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全长1400公里,宽约200至400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其中76%以上在内蒙古境内。
有关大兴安岭名称的记载,早已见诸史籍。唐至辽代名为“金山”;元明时又被称为“哈剌温山”,汉译为“黑赤山”;清时称“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为蒙古语“兴安达巴罕”的音译,意为“山岭”。
大兴安岭纵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群山绵延,气势磅礴,雄浑壮观,美丽富饶。在纵横千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有叠嶂起伏的山峦,挺拔突兀的奇峰,连绵不绝的丘陵;也有景观独特的高山平湖,密林飞瀑;还有奇异的矿泉……
大兴安岭西北部的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同时,大兴安岭也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同胞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地方。千百年来,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劳动、生息,为保卫我国疆土、抵御外族侵略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和北疆“生态屏障”。这里森林资源相当丰富,被称作“绿色的宝库”。目前,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经营的林区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有林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5.8%,活立木蓄积6.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9.2%。
我们驱车在大兴安岭林区穿行了一个多星期,到处森林密布,树木参天,林海茫茫,而且,还有看不完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幽美。这里主要生长着兴安落叶松、蒙古柞、樟子松、白桦、云杉、杨树等多种针、阔叶林木,同时还有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更新种植的1000多万亩人工林。据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董事长陈绍钧介绍,目前,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的56.4%提高到75.7%,并已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销。
大兴安岭林区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现已查明生长着各种灌木、草类、菌类、地衣720余种;有马鹿、驼鹿、黑熊、猞猁、雪兔等经济价值颇高的哺乳动物50余种;有各种鸟类100余种;还有爬行、两栖、鱼类数十种。林下资源也极为丰富,越桔(红豆)、笃斯越桔(笃斯)、山荆子(山丁子)、稠李子等野生浆果遍布林间。丰富的生物群落与大兴安岭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草木欣荣的生态系统。
大兴安岭林幽水清,风景如画,别具北国风光,使我们流连忘返。过去,这里每年生产几百万方木材,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经济建设。现在,国家在这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发生了新变化。各地林业局都限制了森林采伐量,大批林业职工转向营林和非林产业。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从事农业和林下资源开发,造成林下野生资源和地衣的毁坏,影响了这里的生态平衡。据当地林业职工讲,大兴安岭林区已连续几年降水量减少,尤其是冬季,降雪明显偏少。这与近年来全球气候恶劣有关,也与林区植被破坏有关。
对此,我们深为担忧。“皮之不存,毛将焉在?”如果将维系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毁坏,那么大兴安岭这一“绿色宝库”还能保住吗?
令我们欣慰的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森工企业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在实施“天保工程”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注意保护林下资源。我们在这里了解到,各森工企业正通过逐步发展非林产业,开发国际、国内劳务市场,安置和转移林业职工,以改变他们放下油锯后“靠山吃山”的窘境,实现“天保工程”休林、休山的目的。(吴国清 丁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