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居民“菜篮子”日渐丰盛、开始越来越关注食品质量卫生状况,一场从产区到销区、从田头到餐桌的“净化菜篮子”的工作正在各地蓬勃开展,“菜篮子工程”进入新阶段后在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现蔬菜质量安全,涉及环境、生产、销售、市场、运输等多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能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是“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体制保障。各地普遍进行产前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推行专业化生产,加强无公害操作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产中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加强化肥、农药双控制;产后重点建立抽测和定期公布制度,加强市场管理,扶持龙头企业,搞好直销、配送和大中城市无公害蔬菜超市建设。
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规定在生产环节,推行生产安全卫生质量跟踪等四项制度。目前已在全市所有蔬菜园艺场和规模养殖场建立质量跟踪制度,记载药物、肥料使用以及疫病防治情况,并对生猪打上耳标,以确保安全质量的可追溯性。这项制度今年重点向蔬菜种植大户和非规模养殖场延伸。在流通环节,推行批发市场安全卫生质量责任告知承诺等四项制度。在肉类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强制推行“两单一帐”,即经营单位肉品备案单、肉类批发市场商品交易确认单和进货货源台帐等。在消费环节,通过建立集团采购配送网络等措施,把好学校、宾馆等大伙食团的食用农产品采购安全关,确保不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据农业部抽检,上海市的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由去年7月的48.4%提高到最近的95.7%,生猪“瘦肉精”检测阳性率由28.6%下降到最近的4%。
保证“菜篮子”的卫生安全,基础是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各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增长势头迅猛,使城乡居民“菜篮子”变得越来越“绿”。河北省以推广新型农药、肥料为重点,在蔬菜集中产区建立新型农药进村服务站和无公害配肥服务站,开方卖药,配方施肥,为控制农药、硝酸盐残留提供技物服务。这个省还全面实行无公害蔬菜认证标识制度,培育名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全省通过认证并取得无公害产品标识的蔬菜基地达到200万亩,经过认定的蔬菜名牌产品191个。河北“菜篮子”价格信息网与26个大型批发市场联网,蔬菜数量、价格适时上网,指导菜农生产和经营。
围绕“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各地大多把蔬菜、瓜果、牛奶、水产品、畜禽、粮油等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把控制生猪饲喂“瘦肉精”和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作为近期突破的难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生猪饲养档案,在出栏前对饲养场(户)进行生猪尿样检测,对检测结果予以通报,对违禁场实行封场处理。青岛市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全面负责市场蔬菜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检测工作,市区三大蔬菜批发市场和41处农贸市场、经营蔬菜的零售商场也相继按照“绿色市场”的建设要求,建立了相应的检测室或者检测点,形成了三级监测网络。经营单位或市场管理部门,对取得合格证的业户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识别,污染食品上市可能性大大缩小。
“菜篮子”产品的绿色通道建设是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中间环节。过去,“菜篮子”产品在储存、包装、运输、配送方面手段落后,规模小、效率低,难以解决二次污染问题。许多城市在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现代物流模式,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率高、管理规范的“菜篮子”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大连市目前基本形成了肉、禽、蛋、菜、奶、豆制品、水产品、熟食品、主食品九大配送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大连市区域性的绿色通道网络。其中禽、蛋、奶、水产品、主食品加工配送均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
通过把好市场准入关来“反弹琵琶”,从而促进产区加强无公害化生产,是被各地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些蔬菜产区实行了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如河北省的大中型批发市场普遍建立了蔬菜质量监测站,实行入场检测、分区交易。大型超市与无公害生产基地产销直挂,实行销前检测、标识销售、连锁配送、诚信经营。北京市明确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其它经营市场要对本市场内交易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担负起监督管理责任,要求必须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人员,积极组织场内交易产品的安全检测。出了问题将追究市场主办单位责任,并视事故大小,分别处以警告、停业整顿、关闭等相应处罚。主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绿色安全专区、部分菜市场的绿色安全消费专柜内推行,即要求进区、进柜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经绿色或安全品牌认证。北京市还对各渠道批发销售到各市场的猪肉进行定期采样,检测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引导市民消费,杜绝不合格猪肉流入市场,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农业部2001年和2002年对北京市的5次抽检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猪肉“瘦肉精”污染分别下降了64%和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