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截流前:高峡将出平湖“神女”有情当惊
央视国际 (2002年10月12日 17:55)
新华网10月12日电:重阳登高,我们“三峡库区截流前”报道组把目标锁定为神女峰。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爬一爬这座闻名遐迩的千古奇峰,近距离拍一些神女峰的照片;二是考察一下巫峡的生态环境状况。
上午8时20分,乘巫山移民号进巫峡,《巫山报》副主编赵宁章与我们同行。早上的雾还没散去,薄薄地浮在山顶,如梦如仙。古人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亲临其景,才知道云雾对巫山的景色的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江三峡中,雄不过瞿塘,险不过西陵,秀不过巫峡。“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其中巫山12峰,又是其中的精华,而神女峰,当是精华中的精华了。船行约半个小时,远观一峰从江心直拔云天,与背后的群山形成一个马鞍形。一石笔立峰侧,形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侧身东望,这就是“巫山神女”。传说中的神女,是西王母小女儿瑶姫的化身,她相邀11位仙女下凡,帮助大禹凿开三峡,治好水患,并留在了人间,化为巫山12峰,为过往船只导航。“神女”每天晨迎朝霞,暮送夕辉,故又名“望霞峰”。
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出自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会神女的故事。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还专门写了《神女赋》。神女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非凡,不少专家认为它集中表达了古代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生幸福,爱情美好的愿望,是华夏民族心目中的美神和爱神。
9时左右,船抵神女峰脚下。中途上船的向导告诉我们,上神女峰有2条路。我们选择了相对平缓一些的路线。待一上路,就感觉这条路也不平缓,行走不到半小时,汗就下来了。再往前走,两脚就像灌了铅,沉重异常,不时要停下来大口喘气。
路上,遇一老者背一背篓瓜子向下走,一问,竟有75岁。75岁高龄的人背100斤货在山路上健步如飞,使我们心里暗暗感叹人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请来的向导看上去不到50岁,拉话中才发现已经60岁了。他告诉我们,山上空气新鲜,人的寿命都比较长。一路走上去,果然接连遇到好几位70岁左右的老大爷、老太婆,一个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走了1个小时,到半山腰开始有人家。
向导告诉我们,神女峰山前山后住着500余人,是一个行政村。我们爬的这条路所见到的人家属望霞村1组,有十几户人家,40余人,几乎都姓孙,所以小地名也就叫孙家沟。在一位姓孙的老大爷家,我们试图弄清楚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地,是什么时候有人定居的。孙大爷告诉我们,他的祖辈就住在山上了。他有3个儿子,但其中2个都摔死了。孙大爷的叙述很平静,但听得我们一行人尽皆默然。
据我们观察,这里的农民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交通太不方便,看病得翻一座大山,买盐、打酱油都必须到巫峡镇,所以也难得进一次城。用作交换的商品有瓜子、芝麻等少量农产品。没有其它的生活路子,就只有靠山吃山,垦荒种地,人均大约有2亩地,种小麦、玉米、土豆、红苕,也能解决温饱。记者一路看到,山民的土地大都是在40-50度的斜坡上,有极少数的梯田,都是比较贫瘠的砾石地。向导告诉我们,今年收成不好,一亩地一季只收了200多斤包谷。
听着向导的话,再看一看远处长江发黄的江水,不能不让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忧思。一路上来,除了农户房前屋后的椿树外,很难看到大树。人对自然的破坏力是很大的,选择这种生存方式,注定要蚕食大自然。与赵宁章探讨解决的办法,他认为,这种地方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很差,解决的办法可采取近期利用好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远期考虑异地生态移民。
中午近12时,我们爬上一块叫猪头石的地方。“神女”已在我们前方的下端了。这块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的石头,就静静地佇立在一个山坳里,像一个拥氅而立的少妇,遥望着东方。在当地老百姓的传说中,神女峰又叫望夫石,说是一位船工的妻子,因丈夫外出遇难,妻子日夜在江边守望,天长日久,化成一块石头。
拐过猪头石,植被出奇的好,路边的红叶已经开始泛黄。我们在一片丛林中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在12时30分来到了“神女”脚下,从出发时算起,用了整整3个半小时。
这是一块约6米多高的石头,兀自独立于岩上,让人感到有几分悬。近看已不像人形,倒像一柄宝剑,直插天空。昨夜曾翻当地地方志,上面记载:神女峰,海拔高度1112米。
站在“神女”旁,极目四望,长江在千米以下蜿蜒如带,前方是莽莽群山,背后两翼皆翠绿如毯,天高风急,令我们一行人飘飘欲飞。想到不久就会有高峡平湖展现在守望千古的“神女”眼前,一种豪迈之气在我们胸中激荡。
责编: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