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新闻中心第三场记者招待会背景资料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12日 16:29)
西藏正处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西藏自治区在今天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提供的材料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西藏是和平解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材料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38.73亿元,年均增长10.4%。粮食总产量从1990年的61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98.25万吨。到上世纪末,完成了基本解决农牧民群众温饱、粮油基本自给的历史任务。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48万人下降到4.28万人左右。1994年以来,西藏已经完成基本投资建设300多亿元,是过去43年投资总和的2.6倍。2001年共接待游客68.6万人,比1990年增长28.6倍。
材料说,今天的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按照跨越式发展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西藏一定能够与全国一道进入现代化。
青藏铁路建设进展顺利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进展迅速。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到10月24日,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达到国家批复概算的24.5%。工程质量普遍较好,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
青藏铁路建设意义重大。西藏目前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修建青藏铁路,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对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东西部地区文化的交流,造福沿线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新建线路全长1112公里,总投资262亿元。这条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部大开发2001年的一组基本数据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在今天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供材料,介绍了西部大开发的一组基本数据: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1年人口3.64亿人,占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17.1%。西部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大开发三年是新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今天下午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供的材料上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三年,是新疆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
材料说,3年来,新疆大开发进展顺利,2000年和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加8.2%、8.1%;2002年1-9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4亿元,同比增长8%,对外贸易同比增长29.9%,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材料说,三年新疆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9亿元,其中国家投入746亿多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梅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48.6%,比1998年提高4个百分点,林果业面积三年来每年以92万亩的速度增长,工业结构得到优化,石油石化发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年和2001年全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618元和1710元,分别增长9.8%和5.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7元和6590元,分别增长7.2%和13.3%。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方针和目标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介绍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方针和目标。
材料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三年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今年3月至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安和重庆两次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情况进行总结,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材料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材料说,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要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西部大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关键,以发展科技教育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三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3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谱写了一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篇章。
材料说,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和收入水平提高。2000—2001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9%,高于全国平均11.6%的增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比1999年的7.2%加快。今年1—9月,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保持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过去两年,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6%。
西部大开发三年来中央投资2600多亿元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投入明显增加。三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约20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500多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00多亿元,共26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三分之一以上用于西部开发,达1600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约3000亿元。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加6000多亿元。
西部大开发带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大开发三年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了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共建设和改造大型水库30多座,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约5万公里,新建铁路新线1641公里、复线1311公里、电气化线路1370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机场31个,西电东送工程在建装机容量2200多万千瓦。到今年9月底,57项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60亿元,占总投资的33%,其中19个项目已竣工投产。
退耕还林两年多完成4418万亩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退耕还林工程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启动。到今年9月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万亩,三年多来,仅这一项工程就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助收入200多亿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展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江河上游和西部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通县沥青公路工程,总里程26000公里,总投资310多亿元,预计到年底可以建成240多个项目,完成投资90%以上。“送电到乡”工程,今年解决699个无电乡镇的通电问题,将使西部乡镇通电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到村”工程,今年建设8100多个新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将使西部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到97%以上。还加强了西部农村人畜饮水、中小型水利设施、贫困县公路、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通县沥青公路工程,总里程26000公里,总投资310多亿元,预计到年底可以建成240多个项目,完成投资90%以上。“送电到乡”工程,今年解决699个无电乡镇的通电问题,将使西部乡镇通电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到村”工程,今年建设8100多个新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将使西部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到97%以上。还加强了西部农村人畜饮水、中小型水利设施、贫困县公路、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
西部地区科教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3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共安排科技开发项目2100多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约200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00多个。安排了4000多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建立了100多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重点建设了25所高校的基础设施和153所大学的计算机校园网,使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翻了一番多。还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了200多所贫困县医院,290个血站和血液中心,900多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6万多个广播电视接收装置和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中央国家机关培训西部地区干部34000多人次。中央国家机关与西部地区之间交流干部2300多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省市挂职锻炼1200多人。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得到推进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棉花、糖料、水果、肉类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优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项目已落实9000多个,引进资金1000多亿元。
材料说,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开发的范围。国家西部开发投资对西藏作了重点安排,还直接安排援藏建设项目117个,组织有关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国家在新疆布局了一批重点项目,涉及西气东输、水利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交通建设、商品棉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未来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西部开发办提供的材料介绍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
材料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政策措施和总体规划,着力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一)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实施退耕还林的力度,初步规划退耕还林2.2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坡耕地尽快退下来。要把草原保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尽快启动退牧还草工程,初步设想掀起重点治理严重退化的草原10亿亩。配套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易地安置、禁牧舍饲、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加强对江河湖泊水污染的治理,加快建设祖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二)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要继续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收、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工程,确保到2010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大部分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带,水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发、综合利用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加强节水工程和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全流域水资源实行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油路到县、通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开工建设西部地区县际公路。解决农村居民新产生的饮水困难问题和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居民的饮水质量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农户沼气池建设,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多种供电方式。对居住在西部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已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安置开发。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卫生、文化建设。
(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人才开发。要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的科技支撑,加快推广旱作农业、节水农业、优势资源开发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实行依法治教,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落实《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加强西部地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和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推进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
(五)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推进重点区域开发。西部开发的起点要高,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水能、天然气、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稀土等优势资源,努力发展有地方特色并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有效益的产品和产业,逐步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发展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和再就业。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和行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西部大开发重点法律问题的研究,推进《退耕还林条例》的实施,研究制定西部开发投资、环保等专项法规,着手研究促进西部开发的基本法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商品市场,培育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推进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西部地区对沿海地区开放,推动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建立西部开发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
陕西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
陕西省提供的材料说,西部大开发在陕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这3年,陕西经济增长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841.24亿元,群众从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坚定了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信心。
材料说,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从1998年至2001年我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0多亿元,相当于“八五”的2.5倍。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3年来,全省退耕还林还草476.1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10.7万亩,按政策兑现资金18.35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具有资源优势和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和能源化工等发展势头强劲。
重庆市西部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
重庆市提供的材料说,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初步成效。近几年全市累计争取国债资金近200亿元,带动投资达1200多亿元,重点用于以交通和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4条高速公路及环城高速公路相继竣工,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万公里。初步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五管齐下”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材料说,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5%,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其在GDP所占比重提高到42.9%,超过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8.8%,今年底将达到42.3%。在科技教育方面,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全市“铺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7.8%,城乡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扩大开放方面,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多家来渝投资,境外有5家金融机构、3家保险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
材料说,重庆推进西部大开发3年来取得的较大成绩和变化,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非常英明、完全正确的。
630多亿元资金投向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环境保护摆到了重要位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1998年以来国家共安排636亿元国债资金,用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据了解,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环京津风沙源和水源治理,滇池和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西部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逐步发挥了作用。
我国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在加大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防止落后的生产设备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划定了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生态功能区,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如禁采发菜、限挖甘草,保护野生固沙植物等。
京津风沙源治理遏制“沙尘暴”
近年频繁出现的“沙尘暴”给京津及周边地区人民带来很多烦恼。正在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有效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减少沙少袭击。
据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改善和优化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遏制风沙宽容的骨干工程,是夯实“绿色奥运”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范围涉及京、津、冀、晋、蒙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建设期为10年。工程规划营造林总面积约1.1亿亩,恢复和治理草地面积近1.6亿亩,保护草场8500多万亩。
这项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试点,今年全面实施。工程进展顺利,已取得初步成效,工程区林草植被得到迅速恢复和增加,生态环境初步改善。
西气东输工程实行全面开放
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西气东输工程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积极与外方投资商合作,目前工程已经全线开工。
据了解,今年7月,中方和外方投资商签署了《西气东输工程合营框架协议》,外方是壳牌投资集团。其中壳牌集团牵头,包括埃克森美孚、俄罗斯有关企业。中方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55%的股份,外方占45%,中方控股,合资期限45年。
据介绍,“西气”指的是塔里木和涩北天然气,“东输”就是要将西部的天然气输送上海等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西气东输管道将穿越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黄土高原,三次过黄河、一次过长江、一次过淮河,还要穿越江南水网。全线地形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目前,全线已开工标段长度为1828公里,工程进展正常。
西电东送:改变中国电力版图
在举世瞩目的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送”工程十分引人注目。2000年11月8日,以贵州乌江流域水电站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项目正式开工,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目前,工程建设高潮迭起,中国电力版图正被改写。
西电东送:东西双赢,利于全局
西部,一片广袤的土地。西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孕育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其中水能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西部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743亿千瓦,占全国的72%。目前开发程度还不到8%,低于全国平均水电开发程度(19%),更低于世界水能资源的平均开发程度(22%)。西部已探明煤炭资源保有量为3882亿吨,约占全国的39%,但用于就地发电的比例较低,大量煤炭需要通过火车、汽车等输出。
与西部相比,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却急需各种资源和能源的输入与补充。以广东省为例,其经济总量约相当于桂、云、黔三省区的总和,而能源总量在四省区中只占3.5%。能源匮乏,工厂企业不时遭遇拉闸限电,经济增长速度受到严重制约。在能源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东部地区不得已办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火电厂。以燃煤、燃油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已经给广东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据专家测算,广东每年因二氧化碳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近40亿元,其中人群健康经济损失近7亿元,农业林业经济损失达20亿元。
我国的能源分布和能源消费地区间的不平衡,决定了实施“西电东送”的必然性。有效开发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不仅能满足西部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而且能强有力地拉动西部地区建筑、建材、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东部地区来说,“西电东送”能够满足东部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用西部清洁能源取代东部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小电站。这样做,可以显著提高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促进东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东部缺电和西部贫困的有效的途径,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将会因此取得“双赢”。
三大通道:打通中国能源大动脉
我国电力发展的基本格局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与南北纵向的互补型联网相比,“西电东送”属于横向的送电型联网。“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建设西电东送的北、中、南三条大通道,推进全国联网。目前,这三大通道建设正加紧进行。
北通道:北京人将更多地用上西北的电。“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北通道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的公伯峡、拉西瓦等水电站的电力送往京津唐负荷中心。按规划,“十五”期末,内蒙古和山西可新增“西电东送”容量500万千瓦。这样,通过北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唐送333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运送了1665万吨原煤。如果山西王曲电厂向山东送电工程顺利完成,那么,华北与山东电网将实现互联。随着规模的扩大,陕北火电基地也将以交流输电的方式向京津唐和河北南网送电。
中通道:可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输电通道。中通道将沿长江展开。长江为深谷型河道,径流丰富,水头集中,可开发22座水电站。随着这些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有数千万千瓦的强大电力,通过强大且密集的输电通道,源源不断、浩浩荡荡地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这条通道将与长江并驾齐驱,成为“第二条长江”。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计划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紧随三峡工程之后的另一大型水电工程是溪落渡、向家坝两个梯级电站。随着长江中上游水电及四川水电的开发,“西电东送”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专家预言,全部工程建成后,中通道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输电规模最大、直流线路最密集的输电通道。
南通道:西南电流将源源不断输向广东。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开发贵州等地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负荷中心送电。这条大通道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事实上,通过南通道进行“西电东送”已有初步实践,那就是现有的南方互联电网。但按照规划,未来南通道的规模将更加宏大,气势更加磅礴。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电网图上将出现横贯东西的三条红色长线,“西电东送”这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工程一定会按期完成。
全国联网:壮观的跨世纪工程
“西电东送”将有力促进全国电力联网。在电力专家眼里,全国电网互联不仅可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更能够给电力行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全国电网互联,可以获得电力跨流域补偿调节,实行水火互济补偿运行,有利于电网错峰和发展大机组,机组的互为备用,又能够推迟电力装机,实现紧急事故支援,调节余缺。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横跨几个时区,南北季节和温度差别大,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用电结构差别也比较大。各电网最大负荷出现的季节与时间也不相同,全国联网将取得很大错峰效益。
实现全国电网,联网系统还可以共享旋转备用容量和事故备用容量。联网各方中任一方发生事故,都可以从联网系统中获得紧急事故支援,有效地提高各个电网的可靠性,并可以推迟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这就是为业界人士所称道的电网互联的普遍性效益。
我国全国电网互联的基本格局可以概述为:以三峡工程为契机,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形成以北、中、南送电通道为主体,南北电网间多点互联、纵向通道联系较为紧密的“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
以三峡电站为基点,向东建设三峡龙泉至江苏政平和三峡右岸至上海两条输电线路,加上目前已有的葛洲坝至上海输电工程,向华东电网送电;向西建设三峡至长寿输电线路,把川渝电网与华中电网联接起来;向南建设三峡至广东输电线路,使华中电网与南方电网联接起来;向北建设河南新乡至河北邯郸输电线路,把华中电网与华北电网联接起来。这样,以三峡为中心,初步形成全国联网格局。
责编: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