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友原创] 财政向农村倾斜利于社会和谐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01日 10:29)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见新华网1月31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是重工轻农,使得农业始终处在贡献的位置,长期以往造成自身供血不足,体质虚弱,支撑乏力。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 如何支持农业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就表明了一种努力和方向。事实上,从财政支农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投入偏重大江大河治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国内支持水平在数量、结构、对象和方式等方面,与许多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为提高农业国际相对竞争力的通行做法,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给农业大量的补贴。如2002年5月美国政府颁布了《2002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计划在今后10年内要增加农业补贴1900亿美元。WTO规则所允许使用的12类“绿箱”措施中,我国只使用了6类,国内政府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及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预算的五分之一,国内支持总量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6%,远远低于WTO多数成员5-20%的水平。而且,我国农业投资不稳,结构不尽合理。

  并且从我国农业补贴体制上看,已经不适应WTO的农业规则。目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资金流失。在基层财政仅维持“吃饭”的前提下,难以保证政府的农业补贴能够不被挪用,没有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防范挤占、挪用、转移、乱花乱用补贴等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以为,农业补贴政策要向初级生产要素倾斜,主要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向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基础教育是对“三农”最大、最有价值的补贴。教育能有效地打破贫穷的循环。现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趋势显示,农民教育水平直接影响收入的多寡。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资料,一名农民的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其转到非农就业后,平均可为家庭每年增加198元收入。但是目前我国用于教育的开支,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3%,还不如低收入国家平均的3.3%农村教育的普及与质量严重不足。

  同时农业补贴也要向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倾斜。为了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政府对具有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的农业科技产业实行财政补贴,使其出口产品成本下降并最终成长起来。同时,由于农业知识创新的外部经济,意味着投资者难以获得足够的回报,如果没有补贴,生产者将不会在知识创新上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正在转制,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规则的运行机制因此,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业高科技的创新,如设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采取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或企业投资农业高新技术等。还要建立基层政府在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足够的激励和刚性约束机制。

  农民负担过重将引发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甚至可能严重威胁政权基础。如何赢得占总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支持成为中高层政府维护社会和政权稳定的迫切需要。只有财政向农村倾斜,才能让中高层政府与农民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同样偏好:农民期望减轻负担以增加实际经济利益,中高层政府则期望通过“减负”赢得民心,从而获得稳定政权所需的社会、政治利益以及长期的经济收益。(作者:朱四倍)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刘英来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