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友原创]雷锋死了,希望我们还能活着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3日 12:01)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又是三月春阳暖。三月份,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一直不单单只是一个单一的日期概念,一年之际在于春,这个三月,正是计划一年的“春”,在这个月里,记得以前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安排紧张的计划,在这个月里,学生们经过一个寒假的调整重新回到课堂;在这个月里,经过一个春节的欢乐和休闲的工矿机关也要调整心态重新紧张起来;这个月,有代表妇女权利的“三八妇女节”,也有代表消费者利益的“3.15消费者权益日”……

  但是对于三月份,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过去每到这个时候就可以听到的几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这几首歌,没来由地就会让人觉得那么暖和、那么热血沸腾、那么坐立不住,那种暖洋洋的激励和对榜样的崇敬,不但撞击着人们的耳鼓,更加撞击着听者的心灵。可惜,今年或者说近这几年,却越来越少听到这几首歌了。这两天走在街上,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自顾自地来去匆匆,坐在公交车上,依然还是不停地听着司机提醒着乘客们“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而看到的结果依然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临街的店铺里放的依然是什么“七里香”什么“玫瑰花一样的女人”什么“秋叶落成堆”……

  三月,是“学习雷锋月”,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每到三月份,街上就到处洋溢着跟这天上的阳光和春风一样温暖的人和事,个各单位、机关也会组织相当多的“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我们那时候上学的孩子们也经常被组织起来去敬老院之类的地方去做义务劳动。到处都能够听到《学习雷锋好榜样》之类的歌儿,到处都能够看到人与人互相帮助的情景,到处都能够听到“雷锋”这两个字……可惜,自从高中以后,似乎这样的情景就越来越少、越来越淡了。难道真的人们已经麻木于人情的冷漠和美德的凋零了吗?难道真的要让我们从亘古以来一直推崇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随着被横流的物欲淹没了的心灵一起荒芜、一起随着“秋叶落成堆”吗?

  过去常常听人说:为什么非要人为确定一个月作为“学雷锋月”呢?出了这个月难道就不要“学雷锋”了吗?干吗要搞那个“形式主义”呢?当时也觉得似乎有道理,确实,难道出了三月我们“学习雷锋”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吗?所以也就觉得花一个月的时间“突击”“集中”“学习雷锋”真的是有种“形式主义”的感觉,甚至深心里还隐隐对这种明显流于形式的组织活动有些抵触和逆反心理。

  可是现在呢?现在的情况是,不但平时“雷锋事迹”离我们越来越远,居然这个本来应该“突击”“集中”地表现出学习雷锋的“形式主义”的三月里,“雷锋”似乎居然也要销声匿迹了。虽然过去的组织活动、任务活动看起来形式主义的痕迹明显,但是有个好处,就是那种高强度、高集中、高曝光率的集中宣传,自然而然地会造成一种浓厚的氛围,而且这样集中的高曝光自然也就会让从没提到人们的口口相传间形成高密集的讨论和议论,在这种海洋一样的“雷锋事迹”“雷锋故事”“雷锋歌曲”“雷锋式的好人好事”的耳濡目染下,人们也容易自然而然地被环境所感染。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们不但能够再次重温雷锋同志、雷锋叔叔平凡而伟大、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自然也就更加有可能会有模仿他作为的意识。可见,就算过去的“学习雷锋月”的有组织活动有“形式主义”的嫌疑,但是也明显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这样看起来,似乎这种“形式主义”也是有它的好处的吧?

  看到过的各种媒体的报道里,有相当多的外国人都知道雷锋这个名字,依稀记得有一个由外国人编的某名人名录里雷锋的大名赫然其上,但是让我们遗憾而又痛心的是,这两个闪着人性的光辉和无私奉献的炽热的字眼却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逐渐地黯淡逐渐地冷却了,不单单是小孩子们年轻一代们对这个名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感兴趣,就连我们曾经浸泡在那样的“形式主义”海洋中的人们也对这个名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了。

  人性在冷漠,人心在荒芜,那个曾经光耀一时的名字,那个宛如高山一样令人仰止的小个子身影,越来越离我们远去了。我们都在抱怨社会的冷漠,我们都在痛恨人性的冰冷,但是同时我们又能够心安理得地伙同三千人围观着那位济南老大娘在河沟里挣扎、耻笑着马大娘在沈阳的大街上提着尿湿的裤子哭泣!

  雷锋是死了,但是他用他那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光辉而高大的、如何做人、如何呵护人性、如何温暖人心的榜样!可是我们却不愿意去学习他,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有什么好痛恨的?我们就算该痛恨该抱怨,那么那个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个人自己!

  雷锋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曾经依然活了30多年,希望这个精神,不会在我们的眼前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逝去。

  向那个矮小却又高大到我们无法企及的人致敬! (作者:空桑黯)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刘雅虹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