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场]两会聚焦:解决三农问题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5日 07:05)
专题:2005年两会
CCTV.com消息(媒体广场):
中国特产报――2004年"两会"有关建议和提案使农民受益数十亿元
三农问题一直是这两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虽然今年两会的大幕才刚刚开启,代表、委员们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就占据了各大媒体版面的显著位置。中国特产报的报道说,(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2004年农业部承办的全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比前一年增加了30%,农民因此直接受益数十亿元。)
人民日报――“多予少取”农民得实惠
人民日报的报道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6.8%,这是自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措施,农民直接受益451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因此减少300万人,国家“多予少取”的扶持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经济日报――农民增收 还有大戏在后头
对于今年农民的增收形势,经济日报的文章说,(今年,国家免税、直补等惠农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将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27条惠农政策,与去年的“一号文件”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更偏重于“加法”、“多予”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有利于9亿农民长久稳定地实现增收。)用报纸的话说,农民增收还有大戏在后头。
新华每日电讯――农业税免征后政府还需做什么
减免农业税、农民增收是2004年经济生活的一大亮点。不过,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代表委员们也看到了仍然存在的问题。新华每日电讯援引部分代表委员的话说,(农业税逐渐退出农村并非就意味着农民的钱袋子立刻能鼓起来,仔细算账的话,很多地方刨去打工、养殖等副业收入,真正种粮的农民,增收幅度并不大。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单靠种粮,解决不了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税免征之后,还需要政府好政策不断出台,力度不减,支农政策再加温。
新华每日电讯――参加了8000万,还有8个亿呢!
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农民看病难、难看病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有三个民主党派不约而同地把目标锁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他们说,农村医疗设备差、经费少,部分农民还不信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多多。新华每日电讯援引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话说:“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打个喷嚏就可能把全年的全部收入交给医院。)现在很多常用药农村比城市还贵,必须加大农村医药价格的管理。”
新华每日电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跳出三农
面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新华每日电讯援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的话说,消费不足的很大症结在于农村的落后。城市建得再漂亮,马路修得再宽,如果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反而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的需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韩俊也表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正是不同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正当其时。
解放日报――今年农民增收新增长点何在
解放日报的报道说,(这两天,从各地代表们带来的信息来看,“三农”问题的解决正在画出一道美丽的上升曲线。浙江代表说,去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8年来首次缩小。而今年全国各级财政支农总量将超过2000亿元,这一数字摊到9亿农民身上,每个人得到的实惠至少为222元。)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也将以不低于70%的幅度向农村倾斜。中央第一次明确规定财政使用比例,意味着今年国家将更多地为农村社会事业“埋单”。
中华工商时报――关于农民工的话题
在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中,中华工商时报特别报道了关于农民工的讨论。(文章援引全国政协委员的话说,农民进城做工,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大潮流。那些中学毕业后就到城里做工的农民工,已经不能再称为农民,只能说他们家在农村。农民进城做工,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计,在做工期间就是工人,就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应该依法逐步解决。)此外,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农村消费市场的整顿、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等话题也已经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我们相信,随着两会的顺利进行,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还会更加深入。我们也将在以后的节目里继续关注。
责编:闫冬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