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央视论坛]岩松两会观察(3月10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1日 01:29)

    进入[央视论坛]>>
    cctv_news新闻频道
    专题:2005年两会

  CCTV.com消息(央视论坛):两会期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又添了一个新的角色,他将以“两会观察员”的身份出现在新闻频道《央视论坛》特别节目“两会观察”中。在新闻频道每晚二十二点三十分,他会把他观察和总结出来的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个关键词、一件事、一个细节和一句话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与嘉宾一起关注和探讨有关两会的热点话题。以下出自他的3月10日观察。

  一个关键词――早春

  我今天选择的词是“早春”。因为大家说早春二月,也就是说大约公历三月份会有早春的感觉。前几天非常温暖,在艳阳下春天的气息感觉会特别强,尤其是在北方。但是今天突然天气降温了,这是早春的特点,乍暖还寒。还有,前几天股市刚刚涨了一点,就说股市春天到了,今天大盘砸下两个多点,这也是早春的特点,甚至说股市早春都不到。今天农业部会同两个部委针对“三农”问题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有很多新的提法引起大家兴奋。对三农的问题的关注或政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达到的最高峰值。但是早春提醒我们,毕竟是政策,很多是利好,但是效果还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我们应当防止出现乍暖还寒,防止中央好的政策不能落地。因此现在表面上是春天,但是在局部地区依然有倒春寒的感觉或者是寒冷的感觉。应该让春天稳步前进,这是今天选择早春的意义所在。

  一件事

  江苏代表团的何达平代表今年原本提交一份关于推迟淘汰热轧矽钢片产品的建议,因为他通过调研证明这种产品虽然能耗偏高,但是每年能创造近8亿元的效益。但在征集代表过程中,很多代表并不赞成他的想法。代表们算了一笔帐,淘汰这8亿元的产值,能换来钢铁行业的优化。经过一番讨论,何达平代表最终放弃这个倡议。

  这体现了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也许从一个局部的角度来说老何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它放到一个整体,不合理性就非常明显。这正是由于我们两会的提案和议案,不是由一个人写下来就可以提交大会的,必须有很多代表和委员必须签署才能成立。这是一个整体否定局部一个很好的案例。

  今年北京两会的时候也曾经有一个案例,提出限制外地人入京,招来了会内会外以及网上的一致反对,甚至有人说,一个代表怎么能提出这样的意见,大家应该宽容一点。代表们把很多局部的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大家或者赞同或者反对,构成我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更合理监督运行。

  一个细节

  政协委员姜德明的名片是一张普通的打印纸,黑色双面印刷,每张名片的价格不抵市面上普通价格的十分之一。但虽然廉价,但是不影响行使代表的权力。他是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这一次他带来的议案建议36件。

  一张很简陋的名片对比的是36份非常精心打印的议案和建议。这种对比能看出来他的心思都放在哪儿了。

  该节省处节省,不该节省处不节省,是姜德明同志一个很著名的特点,我跟他很熟,90年他得癌症做截肢,后来又得癌症,但是请注意即使截肢就已经进入了残疾人这样一个队列。但是在这十几年的过程中,他经常是被媳妇用自行车驮着跑在乡间,把农业技术等等方面知识带到农村待到乡间地头。我觉得名片的使命完成了,该有的电话你记住就好了,可是另一方面也许有给大家一个提醒,我们基层的这些人大代表当他遇到经费紧张的时候,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去解决。

  一句话

  目前春节的放假方式人人疲于奔命。春节往前挪一两天将暗放变成明放。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春节放假往前挪一两天至少一天,另一位委员梁燕军也提出这样的意见。

  两会当中但凡涉及节日的提案和议案极容易引起媒体关注,假日经济的确深入人心。以前也有人提出过双休日的取消、中秋节放假。我觉得非常对。可能是一个举手之劳。我们要尊重现实,大家过年其实不是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那七天,而是为除夕这个年夜饭,为什么我们不能微调一下,这一天让中国的老百姓踏踏实实去享受这一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举手之劳,应该尊重很多代表的意见,这可能也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意见。

  一个热点:信访

  今天主要涉及到的是涉法的信访。上访为什么会有增多的趋势?首先肯定背后有好的因素,农民打官司的多了,对一些结果不服的时候信访就非常多。另一方面,在追求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我们的素质不够,由于我们对很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很多人心里有疙瘩解不开,因此选择了信访的这种道路。还有其它因素,比如中国的确有非常独特的信访文化,使人们寻找一种清官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机制等。

  昨天的两高报告中都举了一些数字,最高人民法院共办理来信来访147665件次,上升23.6%,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审查的1542件。其余按省级管辖规定交由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查。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理来信来访422万件人次,上升6.2%,最高人民法院共办结上访案件20306件,其中群体性上访案件1107件,长期上访案件2001件,直接办理和督办的861件。

  看这些数字的时候会感觉到两高信访的比例上升更高,而地方上升比例相对低一点。实际上,这两年无论是高法还是高检都对信访强化了。如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就会导致很多人愿意到你这儿寻求一种最好的结果。我们反过来要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在今年两高的报告当中都把这一块浓墨重彩去写,背后的因素,包括我们在去年人大修宪之后,把人权明确写进来,以人为本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还有一段时间以来群体性事件导致的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使我们看到这个如果不能很好解决的话会带来一种更大的隐患。

  主持人:岩松,我刚才看了这一组数字之后我最关注的是这个数字,就是去年全年高法共办理来信来访14700件,比上一年增长了23.6%,23.%相当于增加了四分之一。这个数字能够说明什么呢?是不是说明了在去年一年内到高法上访的人多了,多了很多,所以他们就必须做这么多?还是说他们本身出于一种比如说就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了,所以才导致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

  白:我觉得几方面都有,另外请注意这里包括了上访人和信件加起来是14万件,而且相当比例是不在他管辖范围当中送到地方的法院去的。前几个我在天津采访一个信访的大省的得知,涉法的信访大约占到60%。有些案件判完了觉得完了,但是请注意肖扬院长的一句话,案结了是一回事,说明案子结了事没了还会导致很多信访,大家不服。为什么去年宋雨水成为一个典型,宋雨水相当大的一个特点是调解性的工作,她判的案子都能完了之后不管胜负皆服,服气,一服气就是息诉,这是一个专业词,平息了诉讼,输了这场官司不再信访。解决信访问题关键是解决问题,如果是在心理和事实方面能够解决问题,信访都会减少。

  为什么说还有许多人上访?第一,这种程序还应该继续有,一审不服提起上诉等等。但是第二,这个成本是需要负担的。现在有很多好的做法,改上访为下访,负责人下去找问题,开听证会等。像高检推出来首办负责制等。过去我们的这种包公文化是很强的,一直让大家觉得我有幸遇到一个清官碰到包公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包公和好人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包公和清官是靠机制,信访不如机制,如果我们把机制打牢,身边就有包公。

责编:闫冬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