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友原创] 为何成了“检查攀比”?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4日 14:11)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专题:2005年两会

  “安全检查6次,达标检查5次,负担检查7次,命名检查8次,计划生育检查4次,示范校检查10次……最多时一个上午要接待10来个检查团 。”两会上,一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带来了他所在乡的年终检查统计数字,对基层乱刮“检查评比风”提出了批评。(3月13日重庆晚报)

  名目繁多的检查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叫苦不迭。许多所谓检查其实是走形式、做样子,甚至是借机到基层揩油。然而就是这种“假冒伪劣”的检查,基层干部还必须全程陪同,还要准备好烟好酒联络感情――因为陪同是否到位、招待是否满意,实际上已成为评比的标准。基层干部对检查的泛滥啧有烦言,抱怨精力全花在接待检查上,还有多少时间真正用于工作?

  检查太多太滥之所以成了老毛病,原因是在上级部门看来,检查就是工作。这种“工作观”,不仅导致了检查的泛滥成灾,而且透露了检查泛滥成灾更深刻的背景,这就是“检查评比”实际上已异化为“检查攀比”。下基层检查被上级部门当成了“政绩”,检查越多,“政绩”越大。一事当头,首先想的是如何造声势。轰轰烈烈“检”过了,热热闹闹“查”过了,谁还能说他尸位素餐呢? 至于这种检查有无实效,那是不管的。众多部门竞相以检查显示“政绩”,基层自然深受其害了。

  检查评比徒有其名已令基层不堪其扰,而徒有其名的检查评比一旦异化为“政绩攀比”,基层的负担更是与日俱增。“政绩攀比”走的当然是形式主义的老路,搞的就是花拳绣腿。形式主义害莫大焉――这话早已耳熟能详,甚至连搞形式主义的人把它时时挂在嘴上。但为什么这害莫大焉的东西,偏偏就成了“臭豆腐”――闻着虽臭,吃着却香?这或许是比形式主义本身更发人深省,更值得警惕的。

  刹住“检查评比风”,首先要刹住“检查攀比风”。怎么刹?靠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如果这个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一个部门政绩如何,还是取决于包括下基层检查了多少次在内的花拳绣腿的“台账”,那么“检查攀比”还是会攀比下去的。(作者:奚旭初)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刘英来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