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焦点访谈]连战开始大陆之行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8:39)

    进入[焦点访谈]>>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26日16时40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抵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开始了备受各界高度关注为期八天的大陆之行。

  今天上午10点50分,连战一行150人从台北桃园机场出发,经香港前往大陆。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主要成员包括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吴伯雄、林澄枝,秘书长林丰正等国民党党务主管及连战家人。

  连战出发前曾表示,希望藉此机会与大陆领导人就台湾福祉、利益及两岸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他还特别强调,此行抱持的态度就是期待摆脱历史纠缠,两岸共同努力,开创未来两岸互动关系。

  连战自幼离开大陆,此前他曾多次在台湾媒体上表示要访问大陆,但因为岛内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始终未能如愿。这次连战冲破阻力前往大陆,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表示意义非常重大,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消除历史恩怨面向未来。



  连战访问大陆在海峡两岸民众中间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台湾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赞成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民众比例超过40%,20%的人不赞成,多数民众认为对话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大陆方面,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发布的最新民意调查,96%的受访者对连战的来访表示欢迎。在大陆的台商也纷纷表示欢迎,认为此举开启了一扇“沟通的门”。

  按照日程安排,连战将于4月26日至5月3日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访问期间,连战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这将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

  [详细内容]

  主持人(翟树杰):今天众多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古城南京。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今天下午抵达南京。这是中国国民党主席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

  解说: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主要成员包括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吴国熊、林承志,秘书长林峰正等国民党党务主管及连战家人,随行人员共计150人。到达南京机场后,连战发表了讲话。

  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今天看到大家,实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很高兴终于让我们进行了历史性的第一步访问。

  解说:连战一行是今天上午11点15分乘坐港龙KA487航班先到香港后,再转乘东方航空公司的MU502航班达到大陆之行的第一站南京的。

  离开南京路口机场之后,连战一行将到达南京金陵饭店。金陵饭店是南京最早的一家五星级宾馆,为做好这次接待工作,宾馆在此之前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准备。

  陈孟超(南京金陵饭店市场销售总监):我们主要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虑到他的饮食,第二是考虑到他的一些住的情况。比如说饮食,我们今天是江苏省委宴请连战主席的一个主要的宴会场地,我们会重点考虑我们的金陵菜食,再加上一些台湾的特色的一些小吃。在住宿方面,我们主要提供了24小时管家的服务,介绍一个有经验的服务员,了解主席的一些日常的起居,关注他在住店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这样做主要是让他们感觉到祖国大陆和台湾是一家,让连战主席这一行有一个回家的感觉。

  解说:从今天起,连战一行在大陆将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按照日程安排,4月27号上午,访问团首先在南京拜谒中山陵;28号前往北京;29号上午连战将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当天下午,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30号,访问团抵达西安,连战会到儿时就读的后宰门小学;5月1号上午,连战一家到清凉寺祭拜祖母后飞往上海,在上海访问团停留两天;5月3号从上海返回台湾。其中在西安的活动安排和连战先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

  彭维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战先生他是抗战期间,1936年的8月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的,他的孩童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他也是在西安市的后宰门小学,原来叫北新街小学,在那儿念的书的。

  记者:实际上他到西安去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

  彭维学:对。从历史的角度讲,因为他很早以前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表示过意愿,要回西安把他的祖母的骨灰迎回到台湾,和他的祖父连横先生合葬在一块。但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今天,也就是说他此次访问大陆,访问西安的过程中,至少满足了他祭拜祖母的愿望。

  解说:2000年6月,连战正式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主席。从离开大陆至今,60年过去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他多次公开表示要访问大陆,但因为岛内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始终未能成行。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彭维学:认同中华民族,主张“一个中国”原则,这是连战先生此次能够来大陆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我们大陆讲过不管是任何人,什么人,什么政党,只要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只要他认同,承认九二共识,那么我们都欢迎他来大陆参访,我们都愿意就两岸关系发展和和睦统一与他们交换意见。

  连战先生能来的话,首先他过去一直,他从来没变过的就是他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认同“九二共识”。

  徐博东(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还有一种民意在背后对他支撑。他看准了目前台湾岛内的民意主流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特别是前不久的江丙坤访问大陆之后,民众反映非常热烈,多数民众都认为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缓和,认为国民党这样做是对的。尽管民进党采取法律手段想打压,来迫害江丙坤,但是民众并不是这样看的。所以连战敢于访问大陆,也是看准了民意的主流,这个可以说叫做社会民意基础。

  解说:目前,台湾岛内政治力量主要分为“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包括国民党和从国民党分化出去的新党新民党等,因国民党党旗以蓝色为底而得名。民进党属于“泛绿”阵营,因民进党党旗的底色是绿色而得名。通常认为“泛绿”阵营认同“台独”观点,“泛蓝”阵营则坚持反对“台独”。

  国民党主席连战不顾阻力与今天上午11点15分离开台湾前往大陆。台湾民众对此行的看法到底如何,我们打电话连线了当时正在中正机场采访的本台驻台湾记者陈晓梅。

  记者陈晓梅:据我们当时在机场随机碰到的一些民众,大部分人都是表示是一种支持的态度,而且认为连战这次出访肯定会对两岸,特别是对台湾的稳定,会有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

  岛内最近有一个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说是赞成连战和宋楚瑜访问大陆的民众比例超过40%,不赞成是的是20%,赞成的明显高过反对的。

  解说:尽管台湾少数台独分子反对,但是连战仍然如约成行,这将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后第一次正式握手。中国社会调查所发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在大陆方面有96%的受访者对连战的来访表示欢迎。

  市民:我们觉得不管是在野党还是执政党,任何人来访都是欢迎的,大陆民众应该是。毕竟我们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同胞,我们都是应该欢迎的。

  市民:我是感觉就是跟台湾的关系本身就是我们中国民族内部的一些事情,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受到好多外界的干扰,所以这次连战能够冲破重重阻力来,我觉得对加强两岸关系和更好地促进关系的理解,我觉得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何宗智(北京市民革党员):我觉得连战先生这次来访,最大的好是破冰之旅。因为两岸60年没有什么来往,特别是李登辉执政之后,两岸关系弄得非常僵,他整个是逆着历史潮流在动。那么连战先生能够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力,这次能够到大陆来,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作用。

  解说:这些年两岸经济文化合作逐步增强,许多台胞在大陆投资经商,他们对连战的大陆之行也十分支持,热情期待。

  黄梅寸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他们家族在台湾生活已有209年的历史。1993年他来到大陆投资做食品生意,至今已有12年。他说像他这样既了解台湾,又了解大陆的台商都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有更多类似的交往。

  黄梅寸(台商):我们的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他亲眼来看看,国内的建设是如何进步,同时他也来了解现在大陆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如何。所以对连战先生也好,对于宋楚瑜先生也好,他们到大陆来参访绝对是必要的。

  褚重民(台商):对大陆来讲,台湾来讲的话,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尤其是他来访完了以后,我相信台湾有更多的人,高阶层的人士会到大陆来访问。等于说他开了一个门,这个门是一个沟通的门。

  解说:两岸民众都期望连战之行能够掀开国共两党关系的新篇章,更好地促进两岸的交流与沟通。此前连战先生曾公开表示,大陆自实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变化,他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了解大陆的发展情形,对于大陆领导人就台湾福祉、利益及两岸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

  徐博东:我想这个意义就在它,中国有句话叫做“一笑泯恩仇”。60年没有接触了,通过这样的高层接触,过去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就此一笔勾销,这本身意义非常重大,这在国共两党历史上来说,应该是重大的一个事件。对于今后国共两党面对历史的未来,消除历史恩怨以后面向未来,共同为国家民族来打拼,按台湾的话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彭维学:连战先生这次访问大陆,有利于两岸关系相互增进了解,一方面是我们通过连战先生增加对台湾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台湾民众可以通过连战这次访问大陆,增加对大陆的了解。就像美国的媒体,他们也是这么分析连战先生访问大陆,这将是两岸关系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认为两岸关系将开启历史的新局面。

  解说:这里是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中山陵,他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整个建筑群因山势层层上升,气势宏伟。明天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一行将来到这里拜谒中山陵。

  主持人:连战的大陆之行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华侨、华人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这是缓和发展两岸关系,加强两岸交流这样的岛内主要民意和大陆务实、理性、积极、善意的对台政策,促成了连战率团来访。这是两党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将有利地促进和推动两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责编:晓星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