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东方时空]连宋大陆行 寻找一样的文化之根 

央视国际 (2005年05月11日 21:02)

    进入[东方时空(新版)]>>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

  两地连线 央视东方时空演播室 台湾东森电视台演播室

  主 持 人 张羽(央视东方时空主持人) 马千惠(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播)

  嘉 宾 葛永光(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中华团结自强协会会长)

  播出时间 5月11日 CCTV―1 18:14


  次日 CCTV―新闻 7:15

  主持人:今天上午九点,宋楚瑜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得到现场几百名师生的热烈回应,在今天的时空看点当中我们将连线台湾东森电视台,来解读宋先生的演讲,同时分析连宋大陆行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首先我要为您介绍此时正在台北的东森电视台女主播,马千惠,千惠你好。

  马千惠:你好,主播好,同时《东方时空》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马千惠。

  主持人:千惠,给我们介绍一下演播室的嘉宾。

  马千惠:好,在我旁边这位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葛永光,葛教授。

  葛永光: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葛教授您好,您怎么评价今天上午宋楚瑜先生的演讲?

  葛永光:我看了他的演讲以后,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常常用的这句话就是中国情,台湾心,中国情就是说从他的演讲内容可以看得出来,他充满了中国人的情怀,而且他深深的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有非常强烈的中国认同跟中国意识。这个台湾心就是说,他在台湾生长了这么长的时间,当然很关心台湾人民的福祉,很关心两岸关系。第二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他的这个演讲,其实非常强烈的透露出台湾人民希望和平的这样一个讯息,希望透过两岸的和平跟和解,来共创一个均富的中国。第三点我觉得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他认为台独是走不通的,台湾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所以他是反台独的,基本上把台湾主流的民意也在这篇演讲里面传达了出来。

  主持人:千惠,宋先生的演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台湾岛内的民意和媒体对这方面有什么反映?

  马千惠:是,我觉得宋先生的演讲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他点出了台湾意识这个部分,也引出了台湾的经济奇迹,其实这个部分可以介绍给大陆的观众朋友。另外一方面,他特别强调的,也就是朴清、人清、爱乡、爱土的观念,最主要就是说可以把整个台湾民众的想法介绍给大陆的观众朋友。事实上,在他这次的演说当中我们可以听到他用台湾话讲了,还有用客家民谣,他用这些比较属于台湾的乡土语言,他来介绍台湾,来讲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台湾情怀,这个部分我觉得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当然另外最后一点,就是说他有提到要争取台湾学生在大陆的权益,这个部分应该能够获得一些台商的共鸣。

  主持人:从这次宋先生的演讲当中,可以看到宋先生非常喜欢打比喻,比如他用当时的天气比喻现在的两岸关系的走向,用清华一块招牌两个店面,一个兄弟之间一个姓氏两户人家比喻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他实际上是在透露一个信息,就是我们实际是同宗同源,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根本。同时,宋楚瑜先生也不断的引用古诗,比如他引用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在整个演讲当中浓浓的笼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此次连先生和宋先生的大陆之行也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海峡两岸政党领导人的频繁互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查阅江丙坤、连战和宋楚瑜三位先生的大陆行程表,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极其重大的政治活动竟是以中国传统的仪典作为载体,几乎所有的公开活动都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任何一种文化,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宗教或类似宗教的信仰,都要明确地回答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祖先崇拜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祖屋、祖坟在中国人的心中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台湾挥发出新新气息的还有中国戏剧艺术

  连战:“西安是我们文化古都,现在已经变成世界人类共同的一个文化遗产,所以它是代表一种源远流长的一种精神。”

  宋楚瑜黄帝陵:“我们不必去检验DNA,看到刚刚的仪典,晓得在台湾,不分河洛人,客家人或外省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血缘,都是本于同一血脉。”

  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明,共同的崇拜,带给海峡两岸中国人永远也无法分隔的亲情。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传统、熟悉的文化礼仪,似乎在成为开启对话的钥匙,它让两岸的政治人物没有任何生疏感地走到一起,更让两岸中国人的心一下子聚在了一起。

  50多年,一道窄窄的海峡,聚集了多少游子祭祖的渴望。多少次,他们在梦中魂归故里。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无论他们走的有多远,离开的有多久,故乡的土、故乡的人始终是他们心中最深的牵挂。

  拜谒中山陵是江丙坤、连战和宋楚瑜三位台湾政党领导人此次大陆之行中,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这不仅仅是在寻求他们的政党之根,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才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悔的追求。

  连战:“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的来努力,奋发图强,让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时候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

  宋楚瑜:“让我们所有两岸的中国人精诚像中山先生所号召的,那就是要唤起民众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完成我们在21世纪华夏复兴的伟大使命和事业。”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来自于对共同文明的崇拜,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也是惟一没有断流过的文明,对全球的中国人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参访中华文明古迹也成为连战和宋楚瑜此次大陆访问行程中,精心安排的一个部分。

  宋楚瑜(岳麓书院):“让我们一起来秉持这个基本的原则,那不仅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那是更重要的,所有的华夏子孙都在看,我们是不是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

  其实,可以说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始终贯穿于台湾政党领导人大陆访问的全过程中,而大陆方面,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也始终以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方式表达着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义。最典型的莫过于,作为中华文明精华形式的诗词,时时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恰到好处地表达着所有中国人当时当地的心情。

  胡锦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连战:“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宋楚瑜:“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网上,表达普通百姓对台湾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心情的诗词也随处可见,反映着中华文明沃土深厚的底蕴。或许今天清华大学送给宋楚瑜先生的诗词书法最能表达全体中国人的心情: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主持人:在刚才的短片当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古诗词,包括一些名言警句,不仅是宋先生、连先生的演讲词当中有,我们发现包括胡锦涛总书记的欢迎词和连先生的谈话当中也互相以古诗词来应贺,似乎大家都自然而然找到这样的有趣的形式。不知道葛教授注意没注意到这种形式,这种形式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呢?

  葛永光:其实我很多年前写过一本书,就是研究认同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人认同,它是奠基在一些共同的基础之上,比如说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历史的根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这个宗教当然是指儒家文化,西方人把它看成是宗教,共同的对过去中国伟大历史的骄傲感,你看连先生跟胡先生的演讲,从他们的语言当中就可以看出我们两岸是共同的语言,如果用宋楚瑜的话来说,是心灵的相通,这个心灵的相通,很快就把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个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其实中国人的认同,或者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意识,其实是两岸交往,两岸未来逐渐走向整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过去台湾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基本上它的文化政策就是建立在这种中国民族,民族跟文化的政策上面,在我们这一代成长当中,其实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意识,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搞社团活动的时候,我们常常说只要有我在,中国一定强,今日中国舍我其谁,这种认同其实是我们跟大陆的同胞发生一种心灵相通的非常重要的联系的基础。但是民进党执政以后,这个基础慢慢被破坏掉。

  主持人:实际是一种文化血脉的沟通。应该说台湾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马千惠:这样讲就从学校教育开始了,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有戏曲学校,从小就开始接受国画、书法这些像背唐诗相关的教育,融合在我们的教育课程当中。接下来我们就带观众朋友一块来看看,关于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从教育做起。

  尽管海湾阻隔了两岸往来,40多年来却始终无法切断两岸相连的血脉。不论是看的听的吃的,全都是中华文化在这座岛屿上传承的最早写照。早在明清时代官方便开始在台湾申扬儒学等统治伦理,让台湾承接来自中华民族的历史思维。时至今日,每年的9月28号台湾都会遵循古礼举行盛大而庄严隆重的祭孔大典极尽儒家思想,对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大陆移民的迁徙,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也漂洋过海而来,其中,中华文化在台湾扎根最重要的莫过于两岸一致的文字语言。地缘关系,台湾早期有许多来自福建闽南、广东潮汕的移民。1949年之后台湾成为大陆各省族群的新居。闽南话、客家话、普通话成为台湾的三大语言。在同文同人架构下,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也从大陆移植台湾。春节, 除旧布新;端午,驱邪健身划龙舟;中元普渡孤魂;中秋月圆人团圆。除了延续这些来自对岸的民俗节庆,台湾民众更不忘“慎忠追远”。每年的清明扫墓节,家家户户必定准备各式牲礼,焚香祭祖,甚至跨越海峡追本溯源。

  “以慎忠追远的心情,希望华夏的子孙不忘本”

  台湾根基中华文化,同时也表现在宗教信仰上,其中源自于大陆梅州的妈祖,是台湾百年来人民的衷心信仰。除了有各地修建近千座的妈祖庙,每年3月间上万信众,步行伴随妈祖神香绕进。更是台湾承袭中华自衍而出的独特庆典。随着时代演进,同样也在台湾挥发出新新气息的还有中国戏剧艺术。本土台湾味的“哥仔戏”,而布偶剧则成为电光科技交织,甚至跃上大银幕的布袋戏。

  传统也借由教育,在台湾向下扎根,不论是唐诗宋词、儒学经典、书法绘画,都在台湾莘莘学子的求学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各项民俗记忆,也在星火相传的信念之下代代延续。台湾甚至设立了鼓励传承中华文化的新传奖,为这项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注入动力。

  主持人:千惠,看了你们拍的短片,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像你这一代的年轻人,小的时候有没有接受过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马千惠:当然有,而且很多,我刚刚一再强调,因为我妈妈是台湾人,我爸爸的籍贯是北京,所以中华文化在台湾,在我家,可以说是融合得非常的好。我一方面可以跟我妈妈一起看布袋戏,另一方面可以陪我奶奶看看评剧,我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长的,我们在学校受的教育,真的像刚才的影片当中报道的,尤其像书法,我印象最深刻,我从国小,到高中毕业,有12年的时间,我们一直都要写书法作业。当然还有画国画。

  主持人:那你一定写得很不错了。

  马千惠:我写得还不错,可能这个东西在台湾来讲,我们那一代其实真的是有受一些熏陶。

  主持人:葛教授,在我印象当中,台湾应该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而且现在是一个相对高科技的社会,我想跟台湾同胞的接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好像比我更浓厚一些,我想问一下您,在台湾岛内,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台湾本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葛永光:其实我们常常讲文化它是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其实你在台湾看衣食住行,艺术、建筑、文化各方面,其实几乎就是源自于中华文化的根源,你刚刚提到说这个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我们看台湾过去50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影响。第一个,当然就是说这个中华文化它其实提供住在台湾的,来自于中国大陆的这些人民,产生一种历史的延续感,以及作为他们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认同当然包括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等等。这种认同让他们其实在他人生的生命的意义当中,找到了一个非常浓厚的生存的意义在这个地方,不至于产生认同的困惑。第二点,其实中外的学者对于台湾过去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成功,都认为是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是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里面强调的重视团体合作,重视教育,节俭,重视储蓄等等,这些都是台湾过去经济发展现代化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些因素。第三个就是说我们两岸虽然是隔绝了50多年,可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影响,它使得两岸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联系,这个中华文化其实是海峡两岸扮演了一个桥梁的作用,透过这个中华文化,我们知道两岸本是一家人,大家在这个家庭里面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但因为同样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有兄弟之情,所以很多问题,透过这样子的一个文化的感情,民族的感情,这些不同的意见就比较容易沟通,总有一天慢慢会解决。我们看连战,看宋楚瑜到大陆访问,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实他在那个地方找到了一个民族感情的抒发,这种民族的感情,这种文化的认同,以及这种民族的认同,在台湾这几年是受到压抑的,因为你说你自己是中国人,马上就会被有一些人批评说你是亲中,你是卖台。

  主持人:台湾还有一位著名学者叫余光中,也是诗人,他跟您有着相同的感慨。前一段时间台湾在搞“去中国化”的时候,修改高中教科书的时候,他就发表了议论,他在联合报上痛批说“如此去中华文化的后果,将只留下单薄的本土化,去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可以说前一段时间台湾岛内有人特意在搞“去中国化”的活动,尤其在文化上把台湾本岛跟中华文化进行割裂,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去年年底台湾当局重新修订了高中历史教科书大纲,台湾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杜正胜成了岛内有识之士的质疑中心。

  杜正胜:本人不回应 这个是真实的教学史的事实的教学,不是什么台独教学。

  记者:但是人家解读为是台独。

  杜正胜:解读是每个人都可以解读。

  台湾这次新修订的大纲,将台湾的历史,以1945年为界,一分为二,之前的被划为中国史,之后的被划为台湾史。这个所谓的修订方案宣扬台湾地位未定论,这种试图割裂两岸历史关系的举动,遭到了岛内文化界人士的抨击。

  高中历史老师邱永春:历史学家要有他的道德,如果不这样的话,写出来的理事会变成秽书

  高中历史老师陈慰先:为本史实的东西,我个人不会教,要抹煞中华文化。

  李敖是海峡两岸文明的作家,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大纲的修订内容,也让这位老先生非常恼火。

  李敖:这不是中国史台湾史的问题,不是关起门来,大家自己玩可以,台湾地位如果没确定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私生子。

  历史教科书大纲风波还没有平息,台湾教育部门又推出了高中语文教科书修订大纲,大纲中大幅削减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并以不符合台湾岛内实际情况为由,取消了《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部分文学经典,这再次引起了岛内文化界的反对。

  国文老师郑苑瑛:要是要多听一些站在前线的老师,他们对这样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还有对当今大家社会都在质疑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不够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比较深层次的考虑。因为文学这种东西,我们不要去提它跟政治或者跟其他东西的关系,我觉得很多问题的讨论,就是说把文学的部分回归给文学,那基本上文学的东西,它是有一个传承的。

  主持人:确实我们也注意到了,在这种“去中国化”的活动当中,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说已经做到了非常可笑的地步,他要在各个层面,在文化上把台湾跟中华进行分离。比如说我举一个特别细的例子,台湾都说国语,是一种语言,有人说国语不应该是一种语言,台湾岛内有十几种语言, 十几种语言都应该叫国语,为什么说它可笑呢?我们一起听听李敖的说法。

  李敖:因为台湾所谓闽南人的后代,占了巨大的比例,70%,整天就说我们要讲台湾话,可是在世界的语言学里面,从来没有一个语言学家说有台湾话这个东西,为什么呢?没有这个东西,这就是闽南话了,中国福建南部的话,闽南话,瑞士的苦恼就是有四种语言,闹得大家天昏地暗,大家建议解决这个问题,台湾正好反其道而行,让小孩浪费时间闹个东西,所以这是一群混蛋在胡闹。孩子一长大知道世界的大气候是什么样子,知道祖国是什么样子,但对这些方言自然就没有兴趣了,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拦截的作用,他会耽误一些孩子的时间,一点都没错,可是我认为等着孩子眼睛一睁开,这些人根本没有力量,大江东流挡不住,这是我的乐观的角度。

  主持人:千惠我很关心,你刚才讲了,你的父亲祖籍是北京人,母亲是台湾本岛人,你会几种语言?首先你的国语很标准。

  马千惠:谢谢,台语没问题,我会两种,我不会客家话,原住民,我就没办法了。

  主持人:你觉得是不是东森台的新闻主播应该是十几种语言来做台湾的国语,所谓的?

  马千惠:当然主要的还是有一个官方语言,另外一方面,十几种语言就牵扯到台湾的母语,台湾一直有母语教学,就是妈妈说的话,你生出来家庭环境讲什么话,可能就是你的母语,这部分我蛮赞成的,但是还是应该有一种官方语言,很多人可能台语也是不能转。

  主持人:葛教授我想问问你,台湾有些人一定要在文化上把台湾本土意识加强,而且跟传统中华文化进行割裂的目的是什么?

  葛永光:目的当然很清楚,那是政治的目的,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走向台独,建立一个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它不只是在文化教育政策上面要“去中国化”,早期的时候我记得我们跟台湾内部,主张台独的人辩论的时候,他甚至要从遗传学去确立他台独的理论基础,我听过一个最荒谬的就是说台湾人是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混血的一个族群,当时下面有一两千的学生,绝大部分的人听得哈哈大笑,现在这种论调基本上比较少了,但是“去中国化”的,教育文化的政策,就是希望能够把台湾跟中国,我刚才讲的联结,联系的关系切断,然后建立一个单独的台湾的认同,台湾的意识,让这个台湾认同跟台湾意识,跟这个所谓的台湾共和国的国家认同把它结合起来。但是我同意宋楚瑜先生所讲的,就是台湾意识其实不等于台独意识,我们都有台湾意识,因为我们都是在台湾生长的,我们都爱台湾,爱这个土地,也希望这边能够过得和平,过得发展,但这跟主张台独是两回事。我们认为台独对台湾来讲,对台湾的利益来讲,不是最好的一个利益,我觉得两岸既然是兄弟,既然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的基础,两岸怎么样去合作,互助合作,让两岸都过着一种和平、繁荣、均富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我们多数人的愿望。

  主持人:您认为像台湾少部分人搞这样一个“去中国化”的运动,这样一个活动,能不能在文化传承上达到自己的目的?

  葛永光:台湾的文化,不管你所谓的外省文化,或者是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原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根源是很难把它打破的。

  主持人:确实葛教授,我注意到台湾也有很多文化名人跟您持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比如龙应台说不能一切用去中国化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台湾如果排斥中华文化,只会是笑话一场,这种划地自限的做法最终将把台湾带进死胡同。台湾《民生报》还说台湾人说的是汉语,喝的是乌龙茶,唱的是中国戏。最后一点时间,我希望葛教授能概括的讲一讲,这种中华文化对维系两岸关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葛永光:我刚才提过说中华文化是两岸联结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个联结存在,两岸都是中国人,两岸都是兄弟,两岸都是一家人,我们即使分离了这么多年,在政治上难免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只要我们一家人,只要我们是兄弟,我觉得这些政治上的歧义,这些观点,我们都可以透过沟通,一步一步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这种联结,所以我们是大家庭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彼此之间的合作,让彼此之间能够互助、繁荣,然后大家合作走向这个世界,创造一个属于全中国人的世纪,有人说过21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中国人的世纪要靠两岸的中国人,全世界的华人共同携手来创造。

  主持人:最后我用台湾媒体的观点结束今天的节目,台湾《中央日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语言一致,艺术上的同源,习俗上的同根,宗教上的同质,这是什么力量也无法改变的,《澳门日报》也有这样一种观点,两岸热不是一种政治热潮,也不是政党或者政府制造,这股热来自两岸的亲情联系和割不断的历史文化联系,来自两岸民众对和平、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祈求。在这里感谢葛教授和千惠,以及东森电视台对我们节目的支持,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我们今天的节目,明天再见。

责编:张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