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俄战略协作 对社会政治制度输出说“不”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8日 10:37 来源:
    专题: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半月谈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1日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俄这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表这项有关国际秩序的纲领性声明,有其特殊意义。

  《声明》言简意赅,虽只2000余字,却高屋建瓴,囊括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在国际问题上如此广泛的意见一致,表明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达到新的深度。

  《声明》五大“亮点”

  第一,开宗明义,对当今时代作出清晰定位:“世界正经历历史性的变革”,“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将是复杂而漫长的”;“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人类发展阶段的重要趋势”。

  第二,观点鲜明,却没有点任何国家的名。然而,不点名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批评那个大搞单边主义、一厢情愿地要当世界领袖、不厌其烦地推行“民主化”的国家:“应充分保障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必须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不采取单边行动”;“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和从属型”。

  第三,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俄两国强调“推进改革应以协商一致原则为基础,充分体现广大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俄罗斯首次对日本“争常”表明了消极态度,说明中俄在日本“入常”问题上持一致的谨慎态度,让日本感到“很棘手”。

  第四,对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贸易纠纷问题,提出了公正合理的处理办法:“消除经济关系中的一切歧视,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扩大和深化经贸、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制定全面和广为接受的经贸体制,其途径是平等谈判、摒弃以施压和制裁迫使单方面经济让步的做法”。

  第五,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声明》提出了釜底抽薪的治本策略。一是要“在联合国主导下,建立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全球系统”;二是要“共同探索切断恐怖主义资金来源和社会根基的途径,根除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即暴力、种族、民族和宗教仇恨等思潮”;三是在反恐问题上不应采用双重标准;四是为了避免恐怖主义造成更大损失,未雨绸缪地提出要“防止恐怖主义组织获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输出说“不”

  在西方看来,苏联解体引起的剧变不够彻底,独联体国家大权无一例外由前苏联高官独揽。于是,美国发话了:独联体国家还该继续变!

  怎么变?美国积多年经验,发现改变不顺眼的他国政权,自己出人出枪,明火执仗,不如趁他国大选或政局混乱之机,假手该国反对派实现“民主化”来得容易。前者要花数千亿美元,还要搭上数千条美国兵的性命,高耗低效;后者不流美国人一滴血,掏个几千万美元就“搞定”,事半功倍。

  于是,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独联体国家犹如多米诺骨牌,接连发生“颜色革命”。

  《声明》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具有原则意义的见解:“必须尊重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及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任何旨在分裂主权国家和煽动民族仇恨的行为都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无视主权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不能从外部强加社会政治制度模式”。

  在当今世界,某些西方政治家每每以“人权卫士”自居,利用人权问题对他们不满意的国家指手画脚,甚至施压施暴。《声明》指出,人权具有普遍性,“各国应尊重《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根据本国国情和传统促进保障和维护人权,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明确界定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原则:坚定维护各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西方国家借助强势话语权和舆论工具,输出“大西洋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声明》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发表了精辟见解,认为它“应成为相互充实而不是相互冲突的基础”。《声明》旗帜鲜明地提出:“各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应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树立新型国家关系榜样

  对未来的安全架构,《声明》有真知灼见:“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架构。此架构应以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政治基础,以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为经济基础,并应建立在尊重各国平等安全权利的基础上。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应成为解决矛盾和维护和平的手段。”

  中俄领导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久前,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原则,成功地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俄领土争端,在近代社会和当代社会都曾导致流血冲突。现在,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表明了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

  中俄两国都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同时充分考虑伙伴的利益,扎实地稳步发展经贸合作、军事技术合作和人文交流。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亿美元,比俄美贸易额多一倍,而且要在2010年上升到600亿~800亿美元。外界一度议论纷纷的石油管道走向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在2010年前将对俄投资120亿美元,俄罗斯也将扩大对华投资,这极大地提升了经贸合作的质量。至于人员往来,在我国东北的绥芬河和满洲里等边境城市,俄罗斯游客和商人随处可见,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而赴俄留学、观光、务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水平,远远高于过去中苏关系最好时期。

  两国这种既不结盟也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正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中俄关系的实践印证了《声明》所述原则的生命力,同时表明,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解决各种问题。

  两国意识到,“建立合理和公正的21世纪国际秩序是一个不断寻求各方都可接受的立场和决定的过程”,“只有在国际社会所有成员都赞同其宗旨和准则的情况下,国际新秩序才真正具有普遍性”,因而呼吁各国就建立21世纪国际秩序问题开展广泛对话,这是因为,世界的未来、人类进步及应对挑战与威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对话的结果。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盛世良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