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人民日报:六方会谈与“中国因素”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

  作者:温宪

  26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第四轮六方会谈开幕辞中动情地讲了这样一番话:“会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饭一口一口地吃,总能吃饱;路一步一步地走,目的地总能达到;山坡一个一个地爬,山总能登上。中国将继续与有关各方协调与合作,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而不懈努力。”寥寥数语,足以体现中国政府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的坦荡与坚毅。

  国际舆论在评述六方会谈的言论中,对中国在六方会谈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或曰“中国因素”多有提及。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步升级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对中国外交是一个严峻考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朝鲜半岛核问题事关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实事求是地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便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朝鲜半岛核问题既有深刻历史渊源,又有复杂现实因素;既事关双边关系,又牵扯多边协调;既需确立原则,又要具体实施;既是外交问题,也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纵览新中国的外交史,主持六方会谈无异于史无前例的系统工程。对中国外交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和历练的过程。从促进六方会谈机制的产生到促成第四轮六方会谈的举行,“劝和促谈”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着力点。2003年4月,经过中方主动进行的多轮外交斡旋,中朝美三方会谈得以实现,迈出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第一步。随后,中国政府又派出特使穿梭于有关国家,继续推动和谈进程,促使第一轮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底在北京举行。如果说第一轮六方会谈的意义更多地在于能够谈起来,那么自第二轮开始各方更加关注能够谈下去,谈出成果,谈出和平。在此期间,中方坚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开展斡旋,采取灵活和开放的态度,注意倾听各方尤其是朝美双方的意见,汲取各方方案的合理部分。中方欢迎和支持一切有利于推动对话、推动和谈的努力,尽快找到各方均能接受的合理解决方案,尽快迈出实现无核化的第一步。在第三轮六方会谈结束之后,原定于去年9月举行的第四轮六方会谈未能如期举行。为使六方会谈机制重上轨道,中方以锲而不舍、极为活跃的外交行动不断推动各方求同存异,增进共识。正是在中方及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四轮六方会谈才得以重上轨道。

  承载着通过政治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使命的六方会谈机制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注定充满变数的艰难进程。六方会谈从无到有,从第一轮至第四轮,可谓含辛茹苦,孜孜以求。在这一进程中,哪怕一点点成果的背后都有着维护大局的苦心、晓以大义的劝和与不失大度的妥协。由此观之,六方会谈中的“中国因素”确实是一个起着建设性作用的积极因素,是一个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稳定因素,也是一个以真诚赢得信任的平衡因素。《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8日 第一版)

责编:武林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