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青年报:记导弹司令员杨业功(中)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8日 10: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导弹司令员杨业功

  本报记者 潘婷

  “如果我们国家真的发生战争,无论我在哪,无论我在干什么,我一定要报名参加,我一定要到最前线去。”这句话从书生气十足的张海峰口中说出来,掷地有声。

  张海峰1977年出生,2000年7月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基地医院,10月份开始担任杨业功司令员的保健医生。

  张海峰告诉记者,那时他对军人的印象一般,尤其在和平环境下,感觉军人难有作为。可认识了杨业功司令员后,他对军人的印象变了。

    “简朴是装不出来的”

  听说要给司令员当保健医生,张海峰当时“特别紧张”。

  第一次给杨司令用听诊器听心音,张海峰紧张得手直发抖。还是司令员把听诊器放在他胸口上,让张海峰听是什么声音。杨司令说,“小伙子,这是心脏起搏器的导线穿过心室二尖瓣的声音,你再仔细听听。”那次,张海峰就觉得这位不那么爱说话的首长其实“还是很亲切的”。

  接触多了,小张觉得杨司令对下面的人特别关心,“不是那种口头上的嘘寒问暖,而是实实在在的照顾”。

  有一年10月份,小张陪杨司令去某地执行发射任务。那年当地气温特别低,一到住地,杨司令就让发射场的人带小张出去买毛衣,但他自己却不买,“我知道他是舍不得买。”

  晚上,他们住的房间冷得像冰窖,杨司令睡觉时都要穿着毛衣、毛裤,戴着帽子。那段日子,他的工作极其繁重,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一直在发烧,而且双下肢浮肿。工作人员都劝杨司令休息,小张更是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上阵地了。但杨司令每次都说:“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是总指挥,不到现场看着能放心吗?”

  一天上午,杨司令去阵地了。小张不忍心让杨司令自己洗衣服,就到杨司令的房间把他换下来的衣服拿去洗。

  “我摊开他的背心准备打肥皂时,发现背心后面有两个鸡蛋大小的窟窿。他的秋衣秋裤也都是以前那种最老式的,旧得不能再旧了。”

  小张说他当时特别惊讶,“我刚到基地就听说杨司令简朴,但我一直不信。现在我信了。”小张说,“简朴是他的风格,装是装不出来的。”

  为了部队的建设,杨司令从来都是以最优的质量标准用钱。但是到了自己的身上,他是能省就省。他常说:“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吃住一类的事上。”他外出开会或下部队,吃饭有碗面条就行,有时乘火车为了赶时间,坐硬座也要走。住宿他更不讲究,经常为了省钱把大房间换成小房间。

  “他绝对是一位儒将”

  在杨司令身边工作,和司令聊天的机会也就多了。小张和杨司令聊的问题也由浅入深,渐渐谈论起了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哲学。“司令对西方那些哲学流派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唯物论、辩证法已深入到他骨子里了。”

  小张说,读书学习是杨业功的酷爱。杨司令给自己硬性规定:每晚至少学习1个小时,双休日学4个小时。小张没想到司令看了那么多的书,包括信息、航天、生物、导弹、微电子技术、指挥自动化、新型导弹作战运用以及各军兵种作战理论等等。几年间,杨司令先后撰写出20多篇对指导部队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研讨文章,其中多篇被军内外刊物选用。

  “他绝对是一位儒将。”小张这样评价自己敬佩的司令员。这位司令员,以他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通装备又通操作的“指技合一”型高级指挥员,为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奉献了他卓越的才能:他研究出了新型导弹部队机动作战等基本战法;他创造了“部队作战综合数据库、自动化指挥程序、作战方案代码”等一批信息化建设成果;他建立起近万道几乎涵盖导弹专业的试题库,每年都要组织考核和比武竞赛;他与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出了能用于模拟实弹发射且造价低廉的“缩比飞行弹”,有效地提高了部队实弹发射能力。

  “他的军人气质是蕴藏于内的。”小张说,一年冬天,他到杨司令家去给他做身体检查。走进司令的书房,小张看到杨司令正伏案写“雄师锐旅”几个大字。

  小张问杨司令为什么反反复复地写这几个字,杨司令就和他谈起了岳飞的《满江红》。“他说这首《满江红》不是广为人知的那一首,其中有一句是‘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青河洛’。”杨司令告诉小张,这是他的座右铭。

  “我也要做这样的英雄”

  杨司令身上那种军人的责任感和磅礴大气默默地影响着小张,改变着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被分配到基地医院时,小张一心想考上研究生,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工作,“我从来没有和司令谈过这一想法,是和杨司令一起下部队的一件件小事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打算。”

  和杨司令下部队那么多次后,小张从心底里服了,“他让你佩服的是他骨子里那种对军队的责任感,对党和国家报恩的感情,对导弹事业的执着。”

  两年前,和杨司令一起出去执行任务,让小张从心底里迸发出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那次导弹发射任务特别重,杨司令的身体状况也很不好。

  导弹发射成功后已经是凌晨了,其他领导都已撤离现场,阵地上的领导席上只剩下杨司令一个人。杨司令觉得这几天战士们太辛苦了,导弹发射成功了,他作为指挥者应该和战士们讲几句话,肯定大家的努力,鼓舞一下士气。

  凌晨的大空场上,凛冽的寒风吹得战旗呼呼作响。忙碌了几天的战士们整齐地在操场上列队,杨司令开始给战士们讲话。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在大部队面前讲话,平时他是很随和的人,不穿军装根本感觉不出他是个军队高级领导。但是,那次他给我的感觉真是威风凛凛,就是那种‘沙场秋点兵’的气势。”当时,所有的非军事干部都不允许到发射现场去,这个场景是张海峰从百米之外看到的,“我听不清他讲话的内容,但他的声音非常洪亮”。

  “那个场景对我的触动太大了,那种英雄的力量以后一直激励着我。我原来认为,在和平时代,英雄已经消失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但是,站在战士们面前的杨司令让我重新找到了儿时的那种英雄情结。我就要做杨业功这样的人,我也要做这样的英雄!”小张说这句话时坚决的神情,让记者深受感染。

  在导弹基地,像张海峰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是杨业功司令,以他对国家和军队的无限忠诚,以他孜孜不倦的艰苦奋斗,以他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影响了我国新型导弹部队的一代年轻人。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责编:王丽华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