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建设节约型社会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
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可是诸如“长流水”、“长明灯”等浪费资源现象却屡见不鲜。最近《焦点访谈》记者对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进行了调查。
| |
在河北省三河市,这里的洗车行直接用井水或自来水洗车。一个洗车行每天洗二三十辆车,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掉。天津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尽管政府部门规定洗车业要用中水,但由于配套措施和监督执法没跟上,洗车行采用自来水和地下水洗车。在天津的一些加油站,水龙头“长流水”现象也随处可见。
| |
北京严重缺电,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限电措施、号召市民节约用电,但有少数单位和一些个人用电还是大手大脚。7月20日,北京的电力负荷逼近极限,已经打烊的一些商场深夜仍然灯火通明,三环路边行人稀少地段的几块巨幅广告牌彻夜灯光灭。
浪费现象不仅发生在生活领域,我国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也浪费惊人。有资料显示: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到3倍,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到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 |
只有让节约的意识转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中的良好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详细内容]
动画提示:
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20%以上。
从目前探明储量看,我国可采石油资源只能用到2020年。
我国煤炭资源现有储量最多还能使用不到100年。
铜、铁、锰、络等45种主要矿产,只有6种能够保证2020以前的需求。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刚才动画里的数据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预测,它反映了我国资源紧缺的程度。过去说到我们国情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四个字“地大物博”,确实,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许多宝贵的资源,但是当我们把我们的资源总量除以13亿人口之后,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了。
解说:
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处于缺水状态,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更为严重。不久前,记者对河北、天津等一些缺水城市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却发现不合理用水甚至浪费用水的现象并不少见。
记者:
你们洗车用的水是什么水?
河北省三河市某汽车行员工:
井水。
记者:
它流到哪呢?
河北省三河市某汽车行员工:
下水道。
记者:
直接流到下水道了?
河北省三河市某汽车行员工:
嗯。
解说:
一直以来,国家倡导使用中水,也就是经过回收处理后的污水、废水的再利用。可记者看到,这些洗车行大量的是直接使用自来水或者井水洗车。
记者:
一天大概洗多少辆车?
河北省三河市某汽车行员工:
二三十辆吧。
解说:
一个洗车行每天要洗二三十辆车,这么多洗车行要耗掉多少水就可想而知了。再看看这位洗车行的员工洗完车之后竟然直接用自来水冲地。
离开了三河市,记者又来到了天津。作为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使用中水便列入了天津洗车业的准入条件。那么这里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记者:
想问您一下,你们冲车用的水是什么水呀?
天津市某洗车行员工:
全是自来水。
记者:
自来水冲的是吗?
天津市某汽车行员工:
嗯。
天津市某汽车行员工:
我们是后面井水。
记者:
井水是吧?
天津市某汽车行员工:
嗯。
解说:
他们所说的井水其实就是地下水。这些年来,由于地表水缺乏,天津市的地下水被过量开采,全市65%的面积甚至发生地面沉降,而这些洗车行不仅直接抽取地下水,还根本不回收使用。
天津司机:
他们一样,让他们安都不安,人不安,循环水的设备安装谁拿钱?投资那么大,对不对。
天津司机:
有中水当然用中水了。
记者:
为什么呢?
天津司机:
节约资源嘛。
解说:
尽管政府部门规定要用中水洗车,但由于配套措施和监督执法没有跟上,洗车行又不愿意投入,因此他们主要的还是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
在天津市的另外一个加油站,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货车司机在给水桶装满水以后,把流着水的管子一扔,就去给轮胎浇水,根本不管水龙头。
记者:
这个地方是专门为路过的汽车司机提供的一个冷却轮胎用的地方。这个司机在用过这个水之后,我们看到他们并没有及时关掉水龙头,大量的水就这样流到了下水通道里面。
记者:
这不是很浪费吗?
货车司机:
我们来的时候就开着的,我们用完以后可能会把它关上。
记者:
用完以后,但这中间你不用的时候,你怎么不把它关上呢?
货车司机:
我来的时候就开着,我来不及了。
解说:
司机不自觉造成浪费。记者还发现,这个加油站的女洗手间外面的一个水龙头还根本关不上。
记者:
关不死,确实关不死,这个水一直在流。
我看那个水龙头怎么都关不上呢?
天津加油站工作人员:
前两天刚坏了。
记者:
前两天坏了,您知道这个事?
天津加油站工作人员:
嗯。
记者:
为什么不修呢?
天津加油站工作人员:
开关不好买,那个开关。
记者:
开关不好买,所以就水一直让它白白这么流着?
天津加油站工作人员:
没白白的,刚两天,就准备换呢。
记者:
准备换?
天津加油站工作人员:
嗯。
解说:
再让我们看看下面这组镜头,这些都是记者随机拍到的。在极度缺水的天津,大量的水资源就这样白白被浪费掉,实在让人心疼。
记者:
你们看着不心疼吗?水这么流。
天津某加油站工作人员:
心疼那也没辙呀。
解说:
其实像这样浪费水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河北和天津,在各地都能看到。本来我们国家水资源的短缺就越来越突出,如果大家都像前面那样大手大脚,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或许真的是我们的眼泪。
字幕提示:
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下降20%。
叶文虎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这个节约意识还是要深化,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钱而节约物资。有些东西你看起来不太值钱,好像我们可以不要节约了,很便宜,实际上不管你是便宜还是贵,对于自然资源来讲,它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我们的节约意识,由省钱到节约自然资源,要有这么一个深化。
解说:
由于缺乏节约意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对于水来说,电力能源的浪费更容易被忽视。 2005年7月20号,北京电力负荷达到1058万千瓦,这是入夏以来的最高峰,逼近电网承受的极限。可就在这天晚上,市民的用电情况怎么样呢?凌晨三点,记者来到西直门的一个服装市场。
北京某服装市场工作人员:
这是那个有一些应急灯什么的都开了。
记者:
这都是日光灯呀,你看这个。
北京某服装市场工作人员
是,它有些灯是他们有些进料什么的,从地下往上拉,因为他们要走步梯上来。
解说:
说是在进料,可记者始终也没有看到搬运人员或者是拉货车辆进出。离开服装市场,记者又来到某商场,这里也是灯火通明。
记者:
这么晚了,都凌晨3点半了,您这灯为什么还全亮着?
北京某商场保安:
这是应急,搞卫生。
记者:
搞卫生搞到凌晨3点?
北京某商场保安:
对。
解说:
凌晨3点20分,商场关门都已经五六个小时了,怎么这时候还打扫卫生呢?而且在商场里,记者也并没有看到清洁工。再让我们看看三环路边,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几块巨型广告牌,上面每一盏灯都大开着。
记者 黄剑:
这会儿已经是凌晨4点过5分了,我们看到了在北京市东三环边上的这几块广告牌还是非常地亮,而且照射广告牌的灯看上去照度也非常高,应该说耗电肯定不少。我们现在来数一下,这几个广告牌到底有多少盏这种照度非常大的灯一直亮着。
解说:
记者数了一下,广告牌上这些瓦数不小的电灯总共有40多盏,把周围照得像白天一样。广告确实是很醒目,可此时大街上却几乎空无一人。在电力紧张的情况下,这些灯是不是可以少开几盏呢?这样一来,节约了电力也节省了自己的电费支出,不是两全其美吗?
谢志国 北京电力公司副总经济师:
从昨天看,我们就有一部分的变压器,主变压器,它的负载率已经超过了80%,有的达到了90%。长期如果主设备重载运行,会给电网的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解说: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电的城市,每年相当多的电力需要周边省市支援,今年夏天用电缺口进一步加大。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限电措施,并且号召市民节约用电,但是少数单位和个人看来自己花了电费,节约似乎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刘前光 北京市节能环保服务中心副主任:
这是我们北京市在2005年开展“节能宣传周”期间,群众举报的浪费能源的一些现象。我们在这一周期间,一共接到了321件有关浪费的现象。
解说: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煤炭发电为主,每发10度电,就要消费3公斤煤。浪费电实际上就是浪费煤炭资源。生活中浪费水、浪费电的现象随处可见,说到底就是节约资源意识缺乏。与此同时,在工农业生产中,资源消耗更是惊人,尤其是一些高耗能企业,由于科技水平的问题,耗能指标比世界先进水平要高出许多。
资料显示,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至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到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叶文虎:
中国连续20多年这么高速增长,我们过去采用了一种高投入的做法,这个高投入是资本的高投入,还有物质资源的高投入。那么这种高投入,换来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这么一种自然资源高投入的发展,我想这个形势将会非常严重。那么怎么才能建设,把一个节约型社会建设起来呢?全民有一个把节约的意识,使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要强化、要深化,这个强化、深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整个的大基础。
主持人:
当人们对生活中常流水、长明灯等浪费现象进行批评的时候,有人常常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付过钱了”。不错,你的确有权消费,但是你没有权利浪费全社会共有的资源。我们提倡节约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能够持久下去,而只有让节约的意识转化成为人们日常和工作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够成为现实。
责编: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