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回眸“十五”发展 迎五中全会:清新政风促和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5日 17:4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消息:10月8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

  权威人士透露,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好几个“第一次”值得关注:第一次对研究课题公开招标;第一次开展规划立法工作……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重大决策机制正在发生重要变革,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乃至广泛的民主决策转变,从封闭型决策向开放型决策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促进。

  党内民主带来政治新风

  在人们的瞩目中,“十五”期间,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接连被中外媒体广泛关注,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留下一笔笔重彩。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努力迈进: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这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标志着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自我改革完善及制度创新的努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重要论断。

  向党内党外通报情况、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近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的25次集体学习,都以新闻报道形式准确、及时地向全社会公布了有关情况。如: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研究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讨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若干重大问题,等等。这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

  各地在完善党内民主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省台州市全面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广东省委常委对清远、茂名两市市委书记和湛江市市长的任职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成都市新都区直选木兰镇镇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全体委员投票表决地市级市委书记,并将票决程序向媒体公开……

  贴近百姓打造服务政府

  2005年10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试开通。细心的网民发现,网站提供的“网上服务”栏目链接的48个政府部门的地址、电话、网址等都可以在这找到,公众还可通过网络办理部分业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是中国决心建立透明、高效、服务政府的具体体现,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央政府信息得以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公开。”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毛寿龙说。

  “十五”期间,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震撼了13亿中国人,党中央、国务院勇于面对挑战,及时公布疫情并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展示了诚信、透明的服务形象,印证着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清新的政风吹向华夏大地:非典危机中启动的官员问责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施;“审计风暴”揭开公共财务黑洞;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过程中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国家保密局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信访条例为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提供法律保障;“不作为”“乱作为”“治贪”“治庸”等词语,渐为群众所熟悉……

  “拍脑袋上项目,关起门搞规划”,决策的盲目性和不透明,已有无数惨痛教训。“十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机制,有关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均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并事先进行充分论证评估,涉及相关部门的,要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要倾听百姓的心声。

  从2003年3月18日新一届政府组成到今年7月26日,国务院共召开了100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涉及我国发展、改革、稳定和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309个重要议题,并对280多个议题所涉内容及时作了公开报道,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监督政府。

  问计于民、开门立法、决策公示、政府听证――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小到社区设施改建,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普遍得到重视,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依法治国锻造活力社会

  这是近年来我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一个颇有意味的镜头:2004年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63岁的北京老人黄振?家时,老黄拿出一本宪法单行本说道:“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此18天前,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部全文约1.1万字的法律以“规范行政机关的审批行为”为主要目的。行政许可法从文本正式走进百姓生活,给政府管理理念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国务院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10年内打造法治政府目标。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某些机关衙门作风的批评。而这种“难”的根源是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审批制度和干部的服务观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已减少约50%,累计分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0多项。在国务院的带动下,各地竞相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司法机关更进一步关注“执法为民”,依法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

  “超期羁押”这个字眼从来没有像2003年那样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宣布清理超期羁押取得巨大成效时,“有罪依法判决,无罪坚决放人”这12个字,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司法官员和老百姓的认同。

  执法为民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政治文明的脚步:各级法院敞开立案之门,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问题;敞开庭审之门,依法实行公开开庭,允许旁听;敞开裁判之门,向社会公布裁判文书,允许公民查询裁判结果;检察机关选任人民监督员对办案进行独立评议,促进公正执法;全国公安局长“大接访”活动,把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到实处……

  目标明确,步履稳健。政治文明的坚实步伐,依法治国的铿锵誓言,有理由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编:常颖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