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3日 19:09 来源:
专题: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栏的话: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正在抓紧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本社今起以资源节约为专题,连续一周开展系列报道。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李江泓)“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们注意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这是中央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当前,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已经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
我国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必须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通过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管理水平,资源消耗及能耗下降,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国家环保总局正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目前,已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权威数据显示,2004年与1998年相比,全国万元产值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水泥行业分别下降49.8%、79.1%和68.8%;电力行业分别下降5.7%、32.3%和19%。
有关专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如果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说。
冯之浚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法正式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破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制约,并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在一个从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向生产实践转化,从小范围试点和示范向较大范围推广的发展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指出。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科技部等已联合确定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些“国字号”的试点单位包括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涉及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个省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自1999年在广西贵港开展全国首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又先后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生态化改造。2003年以来,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1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西部地区6个,超过三分之一,东部和中部地区11个。
“国家环保总局主要在制糖、造纸、化工、钢铁、冶金等行业开展了试点。这些园区通过各系统之间中间产品、产品和废物的相互交换,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较低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吴晓青说。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在8个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包括辽宁省、江苏省、盘锦市、日照市、义马市、鹤壁市、贵阳市和武威市。这些省市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辽宁省已有部分工业企业开始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路子,黑龙江、吉林两省目前也已积极展开这方面的探索工作。
河北一些地方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已开始见到成效。石家庄市实施循环经济试点一年来,已带来27亿元的经济效益。
江苏省已有1037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8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循环经济法已经正式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由全国人大环资委负责组织起草。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说,希望通过制定这部法律,明确政府和有关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义务和责任,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经济激励和自愿行动的法律规范,以形成一个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公众节约意识与技能仍待培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云樵介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4%,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而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
在生活中,人们的节约意识淡漠,“屋内没人照样开灯”“电脑一开一整天”“单位的水随便流”等浪费现象非常普遍。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14.13%,而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增量将更大。
“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中宣部宣教局联合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共同主办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网上座谈会引起网友共鸣。 75830名网友在线参与,页面浏览量达3000多万。新华网、中国精神文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青网和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等网站联合进行了转播。
一项旨在倡导节约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型城市典范的2005中国十大节约型中小城市评介工程已经正式启动,以提高全国中小城市政府的节约意识,推动中小城市开展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节约能源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今年夏天,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提出,党政机关和公共场所要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摄氏度左右;在海口,不少机关单位采取了节能措施,如离开办公室时必须关灯,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等;在能源紧缺的苏、浙、沪地区,许多人已经把节能变成了自觉行动。
“在能源紧张面前,节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 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有关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要以能源翻一番实现经济翻两番,但要按近三年能源消费增长的趋势,到那时我国能源消费量将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在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问题,即便考虑到各种节能因素,我国能源消费量仍将达30亿吨标准煤,能源供应仍有缺口。这一切,都决定着能源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
节能专家戴言德说:“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如果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消费观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发展过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浪费’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解决好这一矛盾,需要 “多管齐下”:下大力气进行产业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孵化和培育;在全国尽快创建科学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培养公众的节约意识与节约技能。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