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4日 11:5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消息:上世纪80年代,奔涌的自行车洪流成为中国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的外国人称中国为“自行车王国”。时过20多年,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即使在上班高峰期,再也看不到车如潮,人如流的场面,城市中的自行车族稀落得可怜。在燃油时代,城市中还能否拥有自行车的下一代“骑士”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自行车,几代人的不了情结
姜女士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据她讲,自己结婚时,没向婆婆家索要任何物件,只要求婆婆家给自己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她告诉记者:“那时我家在大经路住,我和丈夫在文化广场附近上班,每天早晚从家到单位,老公骑着自行车,驮着我,既洋气又幸福。”
张先生今年30岁,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家离公司不远也不近,每天骑自行车从家里穿过几个路口到公司处理业务,不是公司应酬从不开车。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不是怕汽车耗能,而是对自行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自己当年就是靠一辆载重自行车给几个厂家送货赚钱才创办了现在的公司。他认为,自行车值得他怀念一生。另外,他告诉记者:“常年骑自行车上班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持自己的体型。”
1898年4月1日的《申报》曾发表社论,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自行车原产地并不在中国。早在1868年,《上海新报》报道过上海出现“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的自行车成为街头新奇景观。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自行车工业已经规模化,但大马路尚未普及的中国却不能成为它的市场。1896年,三个英国人骑自行车从伦敦出发,打算环游世界。他们于1897年12月12日抵达上海。这天,寓沪外国人骑车几百辆出城迎接,华人观者如潮。自行车维修铺子、专卖行,以至于自行车租赁那一刻也应运而生。
1898年4月1日的《申报》特地发表社论,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但是,这个预言当时只是一句空话。1903年的《大公报》上有一则广告:天津某商行出售德国新款女工车,定价白银60两。按当时官价,合银元84元,按购买力折合成如今的人民币约为54600元,显然普通人根本无法负担。
做过多年自行车经销生意的蒋先生对记者说:“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自行车都是中国最紧俏的工业品。上世纪80年代,中国保有自行车数量达到5亿辆。依靠自行车,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改变了自己的速度。”
自行车的没落,从消费角度讲始自1990年
不知从何时起,在城市青少年的口中,自行车已成了“老土”的代名词。曾经由自行车统治道路的城市里,那些仍在骑自行车的人似乎要成为“濒危物种”。一位长年在街头修车的大哥告诉记者:“以前修车的人很多,一天累得直不起腰,现在一天也接不到几个活。”
据有关资料介绍:1989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到峰值,第二年遭遇雪崩,一年减少四分之一。国内传统车型市场从此一蹶不振。从消费角度讲,“自行车消费王国”是从那时开始走上没落之途的。
采访中,长春的一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每年七至九月,学生刚刚开学时是自行车的销售旺季,可这两年旺季在这座城市似乎消失了。这多少让我们有些伤感,似乎意味着“自行车王国”可能会失去下一代“臣民”。他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家长们普遍不放心他们自己骑车上学,大学里还有一些骑车族,可中小学相当多的孩子是家长开车送或自己坐公交。”
他说,等这代中学生长大买了车,自行车市场可能要全线萎缩到底了。
“自行车骑士”反而同情开车族
不过,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陈勉计算过中国实现“汽车社会”的能源成本:2003年,中国每百人拥有1.9辆汽车;美国的百人拥有量为78,日本56,德国58,韩国27,世界平均12.7。中国若要形成“汽车社会”,取一个中间值,也要将汽车保有量提高20倍。2004年,中国2.92亿吨石油消费中,交通燃料占35%以上,约合1亿吨,提高20倍就是20亿吨,这个数值是目前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一半。陈勉表示,除非在新能源领域或者汽车发动技术上出现重大突破,否则难以想象传统的供应体系能拿出如此巨额的石油来,中国进入“汽车社会”还待时日。基于这一点,他认为,自行车想迅速被取代并不现实。
在长春,董先生这样三四十岁的工薪族,是长春本地人中最坚决的自行车骑士。除了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坐公交之外,平时他都骑车上班。董先生对汽车并无恶感,反而有点“同情”开车族,“在城区里,汽车没有咱们自行车快”。汽车侵占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也上机动车道,但是挨罚的始终是汽车。
汽车数量的增长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压力。在全国,许多城市常被雾气笼罩,蓝天变成了灰色。环保人士称,汽车尾气是导致这种雾天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少一点汽车多一点自行车或许对减少城市空气污染有帮助。他们希望自行车能重新引领一座城市的交通,在节能社会中多一些“骑士”。(徐徐)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