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华社]哈尔滨:停水使政府百姓的心更近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7日 06:37 来源:新华社
    专题:关注松花江水污染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6日电题:停水了,政府百姓的心更近了

  新华社记者李国红、高增双、徐宜军

  一场突如其来的污染事件,让哈尔滨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受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哈尔滨--这座拥有300多万城区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城停水4天。冰城人临危不乱,公仆和民众拧成一股绳,市民和政府走得更近了。

  群众的事就是政府天大的事

  从21日下午起,为保证居民蓄水,哈尔滨市供排水集团公司各水厂满负荷、最大量向市区供水。21日,全市供水量达80.5万吨/日,为全市历史最高量。为确保出厂水质,新投加了粉末活性炭,并合理增大混凝剂、助凝剂、杀菌剂投加量,保证居民存储安全可靠饮水。为了让市民尽可能地多储水、储足水,市政府连续发布4则公告,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将停水时间一延再延,累计延长达20余小时,尽最大努力满足市民的用水急需。

  为避免洗浴和洗车行与居民争水,哈尔滨市政府到22日就封停了1933家洗浴场所、570家洗车行和1800多家美容院等用水大户;充分利用现有918眼地下水井,开辟补充水源。

  同时,从外地紧急调运的瓶装饮用水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哈尔滨。沈阳市主动给哈尔滨市调运10列火车饮用水;大庆、绥化、牡丹江、齐齐哈尔等省内城市也全力向哈尔滨市供水。

  11月23日,松花江上长达80公里的苯和硝基苯污染带逼近哈尔滨。市政府向公众宣布,将通过投加具有超强净化功能的粉末及颗粒活性炭双重消化方式对水厂改造,去除硝基苯污染。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承诺,“4天之后,第一口水我先喝”。

  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对此次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工作交口称赞:“此次应对突发事件,省、市政府做到了公开、透明、及时,使流言止于公开,止于事实,政府工作做得很细很到位,真正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

  从忐忑到平静

  停水四天。日子怎么过?刚刚停水时,很多市民心里一点着落都没有。

  市民丁日华一度疯狂地抢购水和食物。仅仅一个下午她就从超市中抢购回八箱矿泉水、三箱牛奶、30罐八宝粥、50个馒头以及手电筒和几打电池。

  据统计,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哈尔滨市民把1.6万吨的纯净水存货全部抢购一空,相当于平时100天的供应量。

  23日,是哈尔滨市正式停水的第一天。哈尔滨市各超市、市场并未缺水,许多超市门口停着运水的大货车,工人正从车上往下搬运成箱的饮用水;一些市场门口都堆起了高高的水箱垛。超市里有民警和物价局的监管人员在巡视,货架充盈,秩序井然。

  24日,污染体正式到达哈尔滨,在松花江沿岸的斯大林公园内,晨练市民一点不比往常少,一些健身器械旁,不少晨练者甚至排起队等着健身,还有不少人在下棋、唱歌。市民张大爷告诉记者,多年来,他每天都晨练,尽管这几天停水,但他家及亲属家早就大桶、小桶接满水,“我现在一点也不担心了,现在不用出社区就能买到平价矿泉水,停水前后生活没有什么不一样。”

  许多市民表示,他们心态由惊恐到平静和政府适时采取的有效措施分不开。市民张亮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货源充足,想吃什么随时去买,我相信政府,这年头不会闹饥荒。”

  “我们能为停水做点啥?”

  政府的大量工作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很多百姓从慌乱中镇定下来后开始想到为停水做点事件,从行动上为政府分忧。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学生杨文把自己今年获得的标兵奖学金2000元全部捐给学院,主动提出用这笔钱为贫困学生买水。她说,“希望能在困难的时候,大家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在杨文的号召下,学院的学生还自发组织一个小组去超市买水,送到特困生的寝室。

  24日一大早,南岗区曙光村10余名村民开着用农用车改装的水车经过消毒后向哈尔滨市送水。村民刘恩久告诉记者,看到哈尔滨市区内缺水,我们心里也跟着着急,大伙一商量,决定把自家的蓄水农用车临时改成拉水车,从村头的深水井边取水, 把100余吨生活用水拉给了黑龙江大学、华崴集团、省粮食学校等5家缺水单位。现在已有五十多辆车加入到了送水队伍中。

  市民林泉所在的社区有深水井,吃水不愁,他在自家的阳台上贴出“取水点”标识,24小时免费为缺水市民供水。他说:“这么做虽为自己家带来了一些麻烦,但能帮助别人解决吃水难题,值!”

  许多企业、社区、医院都主动为市民提供免费水,还纷纷为一些行动不便的人送水上门。

  市民张霞说:“有这么多人的关心,停水后我感到我的日子过得更好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哈尔滨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虽然已是寒冬,但哈尔滨这个冬天并不让人感到冷。

责编:马芳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