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8日 20:48 来源: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8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高淑华、李柯勇、高增双、徐宜军)
27日晚6时,哈尔滨恢复供水。在缺水危机中苦等了4天的近400万哈尔滨市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此严重的水危机,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十分罕见。最初,发生了恐慌和抢购,然而仅仅经过一天时间,全城便恢复了秩序,数百万市民以令人叹服的勇气和毅力挺过了难关,这堪称奇迹。地方政府应对这场公共危机的经验教训,给人很多启示。
面对恐慌,最好的办法是说实话
危机来临之初,这座城市曾一度陷入慌乱之中。从20日中午起,有的市民开始贮存水和粮食;有人不顾夜间的严寒,在街上搭起了帐篷;部分市民及外地民工开始离开哈尔滨,导致公路、民航、铁路客流大增。
人们听到了“地震”和“水污染”的传言,却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传言越来越多。
21日中午,得知污染水团将于30小时内抵哈、危机已迫在眉睫的哈尔滨市政府向社会发布公告,全市停水4天,理由是“要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检修”。
这显然无法让民众信服,没人会相信检修管道不分区进行,而是一下子停掉全市的供水。结果,公告发布后,市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抢购。越来越多的市民觉得这个公告可能与地震有关。当日下午,超市、批发部等处的交通也开始严重拥堵。
当日,哈尔滨市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电视上以“检修管道”的名义发公告的同时,组成300个小组深入社区,告知市民江水污染的实情,动员大家贮水。
当日午夜,省、市政府决定向媒体公布真相。22日凌晨,第二份公告发出,证实了上游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的消息。为了方便居民储水,市政府在同日又发出了一个公告。针对一件事,两天发布三个市政府公告,哈尔滨史无前例。
市民心里有了底,慌乱局面很快缓和下来。当地领导对此深有感触:“为了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4日起,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停水后的重要信息,让百姓在第一时间了解实情。省环保局也以每天两次的频率,通过媒体通报污染变化情况。
通报和说明尽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停水前,很多群众拿不准家里仍在出水的自来水是不是已经受了污染。市供排水集团负责人在电视上解释时,不用复杂的科技术语,而是这样说:“自来水管里只要能流出水来,就可以饮用,就是安全的。”
不久,曾在一夜之间涨到全价的离哈机票重新恢复了打折,许多原本打算离哈的市民前来退票。市民王亮说:“这几天我亲身感受到了政府处理水污染事件的力度,而且有关部门也公告哈尔滨市不会发生地震,心里不慌了,决定退票不走了。”
正如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说,这样一个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哈尔滨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只有向群众说实话,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稳定市场,才能稳定人心
21日下午,记者在哈尔滨一些商店、超市看到,很多市民在争相抢购饮用水。在道里区麦德龙超市,摆放瓶装矿泉水的货架已是空空荡荡。服务员说,有的顾客甚至一次买了5000元的矿泉水。在香坊区一家社区食杂店里,市民袁女士非常气愤:“刚才还12元一箱的矿泉水,转眼就涨到了20元,最后竟然给多少钱也不卖了,这不是发国难财嘛?!”
群众抢购商品、商贩哄抬物价,是危机时期常见的现象,也是加剧社会恐慌最具煽动力和破坏力的因素之一。数月前,遭受飓风袭击的美国南部几个城市就曾饱尝其害。
为稳定市场,此次遭遇水危机的哈尔滨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哈尔滨市副市长史文清说,百姓亲眼看到水充足,自然心里不发慌。所以政府必须保证市场饮用水供给充足,才能占据主动。
稳定市场,先要控制水资源。21日市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公告,就要求市内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从21日起停止用水。
稳定市场,必须保障供给。21日晚,市政府紧急通知附近的“冰露”“娃哈哈”、哈药总厂等大型矿泉水、纯净水生产企业,把所有货物控制起来,连夜组织车辆运往哈尔滨。这些企业的饮用水产能共计每天2500吨,全部满负荷运转。同时,向沈阳市政府紧急求援。第二天,沈阳的10车皮、1300吨矿泉水运抵哈尔滨。当天下午,全市多数超市和商场就结束了饮用水断货现象。
稳定市场,规范市场不能少。市政府给6个受停水影响较大的区各拨出100万元价调资金,用于购进矿泉水,再以平价卖给市民,以引导市场价格。每个区开设了3至5个平价饮用水供应点,并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其具体位置和服务电话。由物价、工商等部门组织多个联合检查组,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商贩进行集中打击。同时广泛印发通知,向市民公布举报电话。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记者23日采访时发现,哈尔滨市饮用水等商品价格已基本回落到停水公告发布前的水平。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和大街小巷的食杂店,最抢眼的地方都是各种品牌的瓶装饮用水,24瓶装的“娃哈哈”价格已降到23元。
抓住重点部位,才能把握城市命脉
公共危机来临时,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都会受影响。要想稳定社会,首先要确保关键部位不出问题――这是哈尔滨市政府此次应对危机最大的收获之一。
在这个夜间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的北方城市,供热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保命”。哈尔滨供热面积有1.2亿平方米,停了水,如何保证供热不断档,不冻伤人,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自来水一断,有人就会从暖气管里放水去冲洗厕所。21日一个晚上,全市的锅炉就比平时多流失了3万吨水。必须设法补充水源。 停水前,市政府要求各供热单位做好停水期间需要补水量的统计,将居民小区生活水箱、供热补水箱、软化水箱、消防水池等容器注满水,作为应急备水。停水后,各家国有大型供热企业利用自有水源解决供热补水,供热面积较小的社会供热单位,在所在区政府帮助下解决水源。
为开辟新水源,全市918眼地下水井全部启动,并加速开凿新井。为防止部分锅炉房临时供水不足,由市政府指定水源,调剂车辆运水解决,打井81眼,用于补充锅炉用水,从外地和市内调剂了140多台补水车辆。同时要求各大企业降低车间温度,先保居民,后保生产。在这些努力之下,4天来,尽管室内暖气温度略低于往常,哈尔滨仍不失为一个温暖的城市。
这么大的城市断了水,如果再断了燃气,居民生活将无法维持。位于哈尔滨依兰县的达连河气化厂,担负着供应整个市区和周边县居民生活燃气的任务。省市政府给这个企业定下的原则与其他企业相反:先保生产,再保居民,关闭向当地居民供水的管道,企业工业用水不能停,使用活性炭过滤江水,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
学校和医院人员集中,市政府果断决定市属中小学全部放假,减轻供水压力。要求各大学多打自备水井,不够的用消防车、洒水车调水。对医院,从省消防支队调了30台消防车,由市里统一调度,专门保证全市200所医院用水不断档。
停水期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饮水和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与松花江水污染发生前持平。媒体评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事实上,停水前,市政府对卫生防疫工作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专门就苯、硝基苯中毒救治问题请教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织15家医院建立起救助网络,并公布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全市救护车随时待命。所幸,这些都没有派上用场。
在这场危机中,困难群体得到了特殊照顾。市政府专门拨出近千万元资金,用于给低保户、残疾人、老退伍军人等免费供应饮用水。政府还为家里缺少储水设备的提供了储水用具。68岁的丁玉兰老人说:“停水后,我们喝上了瓶装水,有了政府的帮助,我们踏实多了。”她身旁躺着偏瘫在床的儿子,这对母子每月只有280元低保金收入,根本买不起干净的瓶装水喝。
对于像丁玉兰这样的低保户,政府制定的免费供水标准是第一天每人3瓶,第二天4瓶,第三天5瓶,拿着低保证就可领到水。停水期间,哈尔滨市不花钱领水的困难群体多达3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在应对水危机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国务院成立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哈尔滨,协调组织、指导做好有关善后工作。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东北市政设计院等22位专家经过昼夜试验论证,制定出了《关于恢复哈尔滨市政供水的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为哈尔滨市恢复供水调运活性炭连夜组织货源,交通部、铁道部大力支持,建立公路、铁路绿色通道,确保以最快速度运抵哈尔滨。铁道部安排单机单列,人歇车不歇……
为争取时间,武警黑龙江总队和空军某部接到指示,迅速调集了1000多名官兵,火速赶往制水三厂、绍和净水厂。在零下10摄氏度的夜晚连夜清掏并运出上千吨无烟煤滤料。哈尔滨锅炉厂在仅仅12小时,连夜部署任务、连夜组织人员、连夜施工,生产出10台从未加工过的粉末活性炭投加机送到安装现场……
杜宇新说,应对水危机,我们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城市,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应该聪明起来。同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涌现出的很多精神都值得继续发扬,并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责编:闫冬